从559亿到11412亿 合肥以科技立城

安徽省资讯 (7214) 发布于:2022-01-28 13:15:24 更新于:2022-01-28 14:20:22 来自:人民网
链通高新

1月26日,2022年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合肥在这天拿到了年度成绩单——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12.8亿元,同比增长9.2%。

看着漫天鹅毛大雪,记者耳边想起了刀郎的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首歌似乎并不很老,娓娓动听的旋律记忆犹新。但合肥成绩单上的数字已由20年前的559.53亿变成了今天的11412.8亿;占全省的比重由16%提升到了26.6%。

20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今天的合肥已被贴上“增长最快”“新一线”“最牛风投”“科里科气”甚至“霸都”等标签。合肥经历了啥?合肥是如何做到的?

底气 科技立城

江淮之间,吴楚要冲,南淝河与东淝河在此汇聚,“合肥”这座城市因水得名,也因水而兴,向前奔流不息。

近年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肥仿佛一匹黑马,上演着一幕幕惊人的逆袭画面,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台阶的同时,合肥也成为热搜榜上的常客。

而让合肥喜提热搜的大多数是一些高大上的陌生词:“最热太阳”“最久留光”“最快算力”,仅2021年度中国十大科技突破中,合肥就独占四席。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毫无疑问,创新是合肥的名片,也是合肥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引擎。

半个多世纪前,南迁的中国科大无处落脚,合肥人勒紧裤腰带,腾出最好地方接纳了这所学校,也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城市燃起了科技创新的火种,紧随中国科大的脚步,一批批科研单位落户,打下科技立城的底气。

如今,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诞生合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千秒级等离子体运行;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创造833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传输距离新世界纪录……

魄力 创新驱动

如果说科研机构的入驻点燃合肥科技创新的火种,那么“星火燎原”绝不仅仅是运气,更多的是魄力。

近年来,合肥市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城市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之路,新兴产业在合肥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新型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第一批战新产业集群,获批数量居全国第4位、省会城市第2位;人工智能产业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国首个定位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蜚声海外,2020年实现入驻企业超千家,产业规模超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先后获批全国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

如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合肥工业比重一半以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产业产值增速近30%。

乘风破浪的合肥,一路披荆斩棘,成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沃土,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的地标。

放眼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将集聚起一个年产值超5000亿元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集群,定位于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入驻企业已超1000家……

努力 近悦远来

把创新当生命的合肥,总是能牢牢把握发展的最“硬核”内容:人才。

为吸引更多的人才“近悦远来”,合肥出台了“重点产业人才7条”,新来合肥重点产业企业工作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在肥无自有住房的,可按照相应标准,免费3年租住国有租赁公司住房,让有“一技之长”的人有“一席之地”。

目前,合肥集聚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扎根了一大批科学家,在肥服务院士138人,各类人才超200万人。

合肥努力将一股股人才活水引入创新发展的洪流中,让这座城市创新的脚步一再加快。

刚刚过去的2021年,合肥掀起了一股以新技术为主的“硬科技”创业潮。合肥在源头创新上的优势加速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能,2021年,合肥市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户。

除了放大本地科研院所源头创新的效应,合肥还引进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建立研发平台,聚集更多创新“动力源”。

现在,合肥正启动建设“科大硅谷”,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高产田”,成立科创集团、人才集团,汇聚更多创新资源,让合肥成为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创新高地。

2022年前夕,合肥一口气签下三个空天信息产业项目,遥感卫星产业基地、卫星运营中心、数字地球项目,到2025年底,还要形成一个包括卫星制造、应用终端和运营服务及数据综合应用配套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总规模力争达1000亿元,“摘星”梦即将在合肥照进现实。

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正与上海同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里科气”的合肥,还有信心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独领风骚。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