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一批本土龙头企业依托全产业链布局与循环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强、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围绕“一碗米线如何做成数亿产业”、“三产融合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等话题,安徽王仁和米线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仁和做客新华访谈。
“小米线做成大产业,走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问:安徽王仁和米线食品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全产业链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是如何将一碗小小的米线,做成了年产值数亿元的大产业,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答:安徽王仁和米线食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历经29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家以米线产业为核心,集农业种植、酒品酿造、调味品生产及餐饮管理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呈现出“土、大、俏、全、优、美”六大显著特征。
“土”,代表我们是本土企业,我本人也是肥西人,企业扎根于肥西。我们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海派的洋味,但是我们土得有特色。“大”,是代表我们米线得市场空间非常大。“俏”,我们这几年来产品一直很走俏。“全”,我们的产业链齐全,我们有一产、二产、三产。“优”,在我们米线的品质,目前我们也是中国驰名商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美”,在我们生态园,我们生态园自种的稻米和长寿菜,都用到我们的米线里。
我们2024年公司产值7.2亿元,2025年产值预计将突破10亿元。
“将每一粒米都吃干榨尽,实现价值倍增”
问:作为一家深耕农业领域的企业,王仁和是如何通过创新,让传统的农产品焕发新生机,实现价值倍增的?
答:公司坚持做好一件事——将每一粒米都吃干榨尽,打造了一家现代农业特色企业,形成了“三产融合,循环经济”模式。
用优质早稻米生产米线,米线生产过程产生了大量的洗米水和米线边角料,为了保证米线的品质和口感,所有边角料一律不再返回车间二次使用。为避免造成浪费,公司专门聘请专家研发,采用红曲发酵,利用洗米水和米线边角料,酿造成高品质原浆白酒和原浆料酒。在酿造过程中产生大量酒糟,加上庄稼秸秆,通过生物发酵,生产酒糟菌肥,改良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土壤。酒糟菌肥种植的长寿菜加工成酸菜,成为米线的调味品,最终推上人们的餐桌。
从“田间到餐桌”这一全产业链正式形成。这一模式可以用一句话描述:吃干榨尽每粒米,只为一碗好米线,也是王仁和米线的经营理念。
“三产融合,循环经济”模式,既缩短了供应链,又提高了价值链,让一粒米价值倍增,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得到提升。
第一,经济效益。“吃干榨尽”的模式将大米的利用率提升到96%以上,边角料酿酒的经济价值也远超饲料,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第二,生态效益。循环利用大大减轻了排污压力,同时酒糟菌肥种植的绿色产品也让绿色经济大展风采,创造出了生态效益;
第三,社会效益。通过发展种植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增加收入,走出了一条由企业强带动农民富、乡村美的道路,过去3年我们的订单种植已累计为农户带来了1000万元以上的增收,社会效益显著。
“打造订单种植集群,助力乡村振兴”
问:这种“三产融合、循环经济”的模式,不仅让资源有效利用,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那么,这种成功模式又如何回馈乡土,助力乡村振兴?
答:公司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与周边农业主体的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我们以“企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周边水稻、长寿菜的订单种植,对签约农田所产优质稻谷和长寿菜溢价、全量收购。
近两年,公司订单水稻收购价为每百斤140元,比市场价高出近10%,直接为农户每亩增收300元左右。长寿菜亩均纯收入约2000元。
2025年签订了8万亩水稻和约3000亩长寿菜种植订单,我们已经与肥西乡投签订了2026年约10万亩的水稻种植订单,未来,随着产能提升,将逐步扩张至20万亩水稻和1万亩长寿菜订单种植,打造订单种植集群。
“全程绿色品质把控,为地方生态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问:展望未来,安徽王仁和米线食品有限公司在“十五五”期间又有哪些新的规划和布局,来续写这份精彩?
答:一是扩大生产规模。投资2亿元建设王一碗鲜米线产业园项目,推出“营养、便捷、安全”的鲜米线产品,该项目正式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在官亭镇、紫蓬镇投资建设两个长寿菜泡菜基地,总投资约3.2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亿元。力争将“肥西长寿菜”打造成知名地标品牌。
二是拓展市场渠道。一方面,深耕国内市场,稳固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加大海外市场推广力度,完成全球主流市场的产品矩阵布局,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让中国米线走向全球餐桌。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推进产品溯源系统的建设,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生态数据可视化。从育种到种植,从收储到加工,坚持全程绿色品质把控,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为推动地方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