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动力电池退役潮已在眼前。根据中汽协数据,自2015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而新能源汽车采用的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约为10年,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动力电池将进入回收环节,这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回收市场潜力,也对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如何妥善处理海量退役电池,已成为横亘在动力电池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命题。硬币的两面在此分野:一方面是动力电池回收成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另一面是回收的规范性不足,大量退役电池流入小作坊,此外技术标准缺失、检测成本高企、环保隐患等问题,亦在制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价值释放。这种价值实现与风险隐患并存的产业现状,不仅需要前瞻性的政策设计锚定航向,更需要具有产业责任感的企业躬身入局。36氪注意到,目前工信部已发布了五批共156家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白名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份指导框架。
不过,白名单制度的建立虽为产业规范化发展树立了标杆,但当前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仍存在亟待突破的行业共性难题。尤其在退役潮即将到来的压力下,如何构建稳定回收体系、提升再生利用效率、解决技术经济性矛盾等问题,正在考验着包括白名单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参与者。
目前,动力电池产业回收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拆解动力电池有哪些技术痛点?……近日,与巡鹰新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褚兵交流了动力电池回收的痛难点,展望了动力电池可能给新能源行业带来的改变,以下为对话精编:
36氪:当前我国动力电池退役潮已逐渐来临,目前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在哪些方面?
褚兵:挑战是多方面的,比如回收渠道、技术壁垒、营运成本等等。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回收渠道相对分散且不稳定,这使得回收企业难以获得稳定、充足的电池来源,这种渠道的碎片化增加了回收的难度和成本,也制约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
36氪:巡鹰在应对行业挑战时,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褚兵:巡鹰凭借早期入局的优势,已经与多家动力电池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建立了稳固的渠道优势。同时,基于对电池原材料价格理性回归的预判,巡鹰提前做好了相关准备,加上完整后市场产业链的优势加持,整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目前,巡鹰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及商业模式复制,形成了“资源-制造-应用-回收”闭环,打造了韧性十足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持续的技术创新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巡鹰已成功研发出退役动力蓄电池剩余寿命预测、退役动力电池无损拆解、退役动力电池健康状态和残值快速评估、智能高效卷芯拆解等系列技术。
36氪:从拆解来看,目前行业整体回收率是多少?巡鹰的回收率是否高于平均水平?
褚兵:拆解动力电池主要是获取其中的有价金属,比如锂,锂是我国相对匮乏的关键资源,动力电池回收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锂资源补充渠道,有助于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从目前行业整体回收率来看,巡鹰是高于行业普遍标准的。比如镍钴锂,基本都会高1-2个百分点。
36氪:不同电池类型(如磷酸铁锂、三元锂、钠离子电池等)回收利润率差异大吗?目前哪款电池回收经济性较高?
褚兵:动力电池回收的利润率差异主要受金属成分、回收难度、市场价格以及回收工艺成熟度影响。
目前,三元锂电池的回收经济性相对较高,主要得益于其高价值金属的回收和成熟的回收技术;磷酸铁锂电池的回收经济性则依赖于碳酸锂的价格和梯次利用的价值;尽管目前钠离子电池回收尚未形成大规模产业,但未来回收环节的潜在利润空间还是可观的。
36氪:电池回收技术路线选择常面临“环保vs经济”的争议(如湿法冶金环保但成本高,火法成本低但污染大),巡鹰的技术决策如何平衡两者?
褚兵:从原材料适配性来看,湿法技术展现出卓越的兼容特性;其次,在产品品质塑造方面,湿法技术堪称“品质引擎”,所生产的碳酸锂、磷酸铁、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锰以及石墨等关键产品,纯度与稳定性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湿法技术也赋予了产品强大的市场适配能力,可以定制化满足不同正负极材料厂商的需求。
36氪:当前循环经济已成为产业转型的核心命题,您如何看待动力电池回收在其中的战略地位?巡鹰在其中承担什么角色?
褚兵:在当前循环经济成为产业转型核心命题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回收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资源效率的需求增加,有效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不仅能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巡鹰致力于围绕绿色低碳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长远布局,特别是在“新能源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巡鹰不仅关注电池产品的生产与应用,还深入参与到电池生命周期末端的循环利用环节中,构建了从电池制造到再利用的全产业链闭环。这使得巡鹰能够整合上下游资源,提升产业链的整体效能,并在新能源后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
36氪:未来会出现像“电池材料无限循环”技术吗?(复旦大学的“打针”补锂技术),如果出现是否可能颠覆电池回收产业?
褚兵:复旦大学的“打针”补锂技术为电池材料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创新思路,也让行业看到了突破传统局限、实现资源高效再生的全新可能。但目前来看,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池材料无限循环”技术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过若该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从源头解决电池大规模报废问题,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电池回收产业将产生深远影响。
36氪:对电池回收产业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褚兵:若“补锂”技术普及,电池寿命可能会从6-8年延长至10年或10年以上,从短期市场供需关系来看,电池寿命的显著延长会直接冲击传统回收业务的“货源根基”。短期内依赖大规模拆解的企业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而掌握“材料循环再生”创新技术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反观传统回收企业,若不能及时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将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不过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在新的行业形势下,考验的是企业构建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能力,这种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能引领电池回收行业迈向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36氪:最后一个问题,有观点认为,安徽科技企业似乎很少追逐“风口”,反而在细分领域默默成为“隐形冠军”。您如何评价这个观点?
褚兵:这个观点精准捕捉到了安徽科技企业发展的特质,从发展路径与成果来看,安徽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专注细分领域。从政策层面而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精准且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全方位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科技企业营造出有利的成长环境;从企业自身来看,安徽的科技企业同样展现出卓越的战略定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不做短期的赢家,而是做坚定的长期主义者,所以巡鹰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服务、研发方面,推出更多元化的产品,凭借长期积累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创新,重点打好技术战、品牌战、品质战和服务战,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迈向更高。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