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科星驰王智灵:自动驾驶商业闭环落地最快的是商用车

(857) 发布于:2025-04-11 15:35:25 更新于:2025-04-11 15:35:25
项目申报

从无人清洁车,到无人配送车,再到无人巡逻车,近年来低速无人驾驶赛道涌入了不少实力玩家,这些玩家瞄准城市配送、环卫清扫、场内货运、巡逻侦查等应用场景做技术落地,并斩获了不少订单。

此前,业界就有预测,低速、稳定、较封闭环境且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景有望率先实现无人驾驶的落地。

技术的可行性叠加企业对降本增效的需求,也使得低速无人驾驶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根据《2023-2024年度中国低速无人驾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低速无人驾驶产业总体销售规模将达到160亿元人民币。

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低速无人驾驶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多,包括技术成熟度特别是在更复杂的环境下的验证、如何保障无人车在各种交通环境和天气条件下的安全运行等难点都有待破解。

作为安徽智驾企业的佼佼者,安徽中科星驰自动驾驶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星驰”)凭借着在多年自动驾驶技术的积累,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在无人驾驶巴士、无人驾驶零售售卖车、无人环卫车、无人驾驶矿卡等方面做了相关布局,并在2024年2月获得了单季度超亿元订单。

作为一家成立不到3年的年轻企业,中科星驰为何能够获得快速成长?中科星驰的自动驾驶技术优势在哪?针对低速无人驾驶相关挑战,中科星驰又是如何应对的?近日,中科星驰联合创始人、CTO王智灵接受专访,就自动驾驶的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36氪:自动驾驶已经谈了很多年了,您认为,用户对自动驾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王智灵:这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看。从内因来看,自汽车被发明后,汽车的驾驶体验性越来越好,驾驶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比如汽车第一次出现用自动挡去替代手动挡的时候,刚开始大家会说手动挡有很多的驾驶体验,很多人喜欢踩离合的感觉,但现在我们可以发现越多越多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选择开自动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自动挡会给人更舒服的感受,人本质上都会追求舒适性,这也是自动驾驶发展的内因,即“解放双手”。人们会希望有机器代替自己去开车,我只要出行的话,怎么去,如果有机器帮我做到了,那就是最好的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和人工驾驶是共存的状态,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在什么地方自动驾驶会最先替代人工驾驶呢?我认为一定是在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地方,我们用自动驾驶去代替人去做危险的、枯燥的、单调的、艰苦的这样一些任务,这也是我说的外因。因为有些工作现在来看,它过于新、过于危险、过于单调,因此它会需要运用自动驾驶来替代人工。

总的来说,我认为的“需求”,从内因来看是人对驾驶舒适性的要求,从外因来看自动驾驶可以替代某些工作在一些特定场景,替代某些工作。

36氪:目前,中科星驰服务了哪些客户?拓展了哪些应用场景?

王智灵:结合团队对自动驾驶的认知和定位,中科星驰主要做商用车自动驾驶,中科星驰希望自动驾驶技术能够应用到业主真实的生产应用过程中。

所以,中科星驰最先考虑的是在一些真实场景的应用,比如港口、园区、厂区、矿山等,其中有的项目已成为入选安徽省十大智能网联汽车典型示范应用场景。

客户方面,中科星驰在合肥骆岗中央公园投放了自动驾驶巴士,参与承建的蒙城县智能网联观光巴士,同时在港口方面也获得了新客户。

36氪:我们注意到,中科星驰在低速无人驾驶方面做了相关布局,为什么选择这个赛道?与乘用车相比,好做吗?

王智灵:首先,商用车自动驾驶可能是最快落地的,是目前最真实的可以形成商业化闭环的。相较于一些可控的生产环境,开放的城市环境的不确定最大。所以我们在做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时发现,商用车自动驾驶在实现最高可靠性、最高可约束性、最高战略可行性上,都是最快的。

其次,商用车自动驾驶主要应用在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场景,它是作为生产工具来呈现价值的,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36氪:低速无人驾驶的难点在哪?如何解决安全性问题?

王智灵:从无人驾驶技术通用性角度来看,我认为低速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做商业化转化,但会遇到一些难点。

首先,这个技术模型的适应性是不是真的能够适应某个应用场景,在真正生产应用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让它能够在各种可能的真实场合下、可能的挑战下,有一个可靠的、稳定的、有效的输出,这是我们在生产应用过程中的最大的一个挑战。

其次,低速无人驾驶不仅有技术上的,还有整体体系上的挑战,包括结构设计、车辆本身设计、自动驾驶技术设计,也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这需要形成一个全链条的解决方案,把真正的生产过程实现战略自动化。

对于自动驾驶而言,首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在我的研究中,效率和经济性都排在安全之后。为了保障安全性问题,我们需要从各个层面去做工作。在硬件上,中科星驰通过不同的硬件在不同环境下做补充,用来增加稳定性;在软件上做多功能融合,这里面包含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风险响应机制等。

此外,我们要考核生产应用的组织管理,把安全性当成一个系统工程,这样才能保障用户能够获得一个安心的产品。虽然这些都会付出成本,但为安全付出的成本,都是必须要付出的。

36氪:低速无人驾驶竞争也非常激烈,与竞品相比,中科星驰的优势主要在哪?

王智灵:我们在打造无人驾驶技术时,首先打造的是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通用技术底座。在这个底座基础上,中科星驰针对自身聚焦的应用场景做差异化、特性化开发。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科星驰采用同一套技术机制加上实用性的技术开发,这样可以极大减少研发成本,形成一种竞争优势。

36氪:自动驾驶技术正在不断进化,在保证量产交付的前提下,你们如何保持对前沿技术学习和快速应用?

王智灵:我本人是科研出身,当前也在做自动驾驶的前沿研究,对前沿技术的敏感是一种本能。当然,这种敏感性需要在落实当前项目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同时也要和中科星驰未来发展方向相结合的技术做不断深化跟进。

在发展过程中,中科星驰打造了符合现状的战略开发团队,而且做了很多产学研的工作,包括和中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南京东南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保持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以保证新知识的汲取。此外,我们也在拓展应用场景上与其他科技公司做了相关合作。

36氪:站在自动驾驶的角度,您认为2025年的发展趋势大概会怎样?

王智灵:2025年,自动驾驶的技术趋势、商用趋势、资本趋势都处于一个爬升的阶段。自动驾驶技术已趋于成熟,这也提高了技术的落地性,所以这两年不断出现了各种商业案例。也因为看到这个未来,同时今年自动驾驶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当然这种青睐是针对真正有价值的公司。

36氪:最后一个问题,您对合肥的产业环境如何评价?

王智灵:我认为合肥是一个真正创新的城市,创新的城市是昂扬向上的,未来合肥还有机会向上发展。

我们创业选择合肥这座城市,也是对合肥产业环境的认可。结合合肥的产业属性,我认为在合肥做自动驾驶正当其时。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大咖薇聊

大咖薇聊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