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太空将有合肥造“星眼”

国内资讯 安徽省资讯 (77) 发布于:2025-11-28 11:06:52 更新于:2025-11-28 11:06:52 来自:合肥晚报
项目申报

近日,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发布“星眼”太空感知星座计划,一套由156颗卫星构成的天基感知网络——“星眼”太空感知星座计划正式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计划的总体规划、研发力量、算力底座和测控体系均源自合肥。

观测太空将有合肥造“星眼”

近年来,全国多地的航天发射场发射频次持续提高,整体运行节奏明显加快。低轨星座扩容、新型卫星试验、商业载荷任务,不同类型的航天器在短时间内密集进入轨道。随之而来的,便是“卫星在轨管理”的压力。卫星运行并非静态,它们会持续机动、调整姿态。过去数量少、任务固定时,风险可控;但当航天器和太空碎片的数量都在迅速增长时,需要面对更大范围、更高频率的观测太空的手段。

过去几年,合肥布局空天信息产业链,从数据处理、卫星测控,到商用航天企业落地,相关产业正在形成可持续发展基础,这也让“星眼”的技术体系和团队得以扎根、积累并最终成熟。

与大众熟悉的遥感、通信等卫星不同,“星眼”并不观测地球,而是直接观测太空目标。

星座计划由156颗卫星组成,一期12颗用于建立最核心的观测能力,后续将通过144颗卫星进一步扩展覆盖范围。卫星上搭载的光学成像、红外探测、电磁监视等载荷,将长期记录在轨航天器和太空碎片的运动轨迹、状态变化,并持续回传到地面。

经过地面系统的数据融合和计算,就能生成一张不断更新的“太空交通图”。让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不再“摸黑”,让运营机构最大程度上规避潜在的碰撞风险。

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成立,落户合肥高新区。

星座负责人胡煜表示:“卫星在太空里飞得很快,一个轻微的偏轨或者一个没注意到的碎片,都足以引发事故。感知卫星的作用,就是告诉运营方‘前面可能有风险’,让卫星能提前做决定。”

如果把太空比作一条立体高速,那么“星眼”做的就是装摄像头、装雷达、提供实时路况,并把信息推送给每一位“驾驶员”。

星图测控透露,一期12颗高性能卫星的研制已在推进中,计划先完成最基础的观测能力建设。后续的144颗增强星将通过更一致化的设计和更高效率的批产方式实现成本可控,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高密度感知网络”。

在行业应用层面,“星眼”的数据并不是为了展示,而是直接进入一线运营场景。多个卫星运营单位已经开始与星图测控对接轨道数据需求,用于调度、状态分析与长期任务管理。火箭企业也在洽谈发射安全评估合作,未来能在任务前获得更准确的发射窗口。

转载于:合肥晚报

THE END

温馨提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2942802716@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zj@spiderltd.com。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