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合肥市科技局获悉,为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该市积极探索开展“共享实验室”试点,首批试点遴选28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66个“共享实验室”,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首批试点遴选的66个“共享实验室”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技术、聚变能源等产业领域开展布局。如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先进动力中心为江淮汽车尊界车型提供全链条动力系统开发验证;合肥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建成分子、发酵、催化、分析四大实验室,成功攻克蛋氨酸合成关键酶技术,实现产量提升约4%。
“共享实验室”根据任务种类不同还采取了灵活多元的共享服务机制。针对高端仪器单价高、操作门槛高的痛点,合肥市先导功能分子研究院购置核磁共振谱仪等高单价设备,助力凯泰莱铂缩短配体开发周期约20%;针对设备易寻、技术难求的痛点,合肥市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整合资源建中试基地,助力安徽哈工标致优化AI脑机康养产品。
依托“共享实验室”的创新资源,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共同开展联合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问题。据统计,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公共技术平台累计服务单位130家,签订技术服务合同1000余项,收入达2000余万元,支撑阿法纳生物RSV mRNA疫苗获国家药监局IND受理;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6个实验室开放设备共享200余次,提供技术服务62项,金额达4000余万元,为安徽蔚澜科技完成高真空电子束蒸发设备中试验证。
近年来,合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57家,布局覆盖“6+5+X”产业集群,形成了一支服务全市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转载于:安徽日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