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安徽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政策汇编 (121) 发布于:2025-08-20 更新于:2025-08-20 来自: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项目申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我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构建“6178”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厅研究起草了《安徽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附件1),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为推进文件尽快印发实施,本次征求意见的期限为10个工作日。如有意见建议,请于本公告发布后10个工作日内,填写《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附件3),并反馈至cuiq@ahjxw.gov.cn。

附件:1.《安徽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

2.关于《安徽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方案(2025-2027年)》起草情况说明

3.征求意见反馈信息表

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5年8月15日

附件1

安徽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方案

(2025—2027年)

(征求意见稿)

建材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安徽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全省建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重点行业领先优势明显、绿色建材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面临传统建材产品需求下降、新材料产业规模能级亟待提升等挑战。为加快推动安徽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城市更新、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绿色发展,聚焦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强基础、稳增长、提效益,聚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玻璃、矿物功能材料等新材料强动能、增品种、扩增量。力争到2027年,产业营收达到2700亿元,进一步做优水泥、玻璃两个千亿级细分产业,行业效益、新型建材及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占比实现双提升,培育先进级以上智能工厂18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0家,水泥、平板玻璃等企业按计划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能效基准以下产能全面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标准引领。

1.支持标准研制。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积极开展绿色低碳、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数字化转型技术规范建设,加强水泥、玻璃、陶瓷等细分领域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工艺、试验方法等基础通用标准研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推荐性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企业标准,支持行业协会制定团体标准。(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标准实施。引导企业落实标准要求,提升工艺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排放水平。支持企业强化标准化管理,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防范重大安全风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促进行业安全稳定发展。强化先进适用标准与政策规划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打造一批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型、创新型标杆企业,更好带动先进标准实施应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应急管理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提升创新能力。

3.突破关键共性技术。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立技术攻关清单与科技成果转化清单,鼓励开展研发燃料替代、原料利废低碳、非金属矿提纯加工等共性技术,超薄、高强、镀膜、高透光率等高性能玻璃以及先进人工晶体等生产关键技术。加强国家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能力建设,鼓励面向市场需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发挥国家级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示范平台作用,推动建立一批区域和行业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试验检测、中试、信息服务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配城市更新、交通水利、设施农业等应用场景的建筑新材料,加速水泥混凝土、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预制构配件应用,促进建筑部品工厂化、产业化。发挥玻璃制造创新优势,重点开发新能源用TCO超高透光伏玻璃、高世代OLED显示基板玻璃、泛半导体玻璃、智能调光玻璃、多功能复合化汽车玻璃等产品。面向新基建领域以及新兴产业需求,重点发展高性能、长期服役、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推进电子陶瓷、工程陶瓷、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电建材、功能复合型建材等产业化应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建材产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重点环节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加快5G、物联网等新型网络技术协同部署,实现关键设备、工艺流程、环境参数的实时数据采集与互联互通。深化水泥、玻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推动细分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助力构建统一开放安全的数据支撑体系。深化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开发应用建材行业工业大模型,聚焦质量管控、工艺优化、装备维护、风险防控、能源管理等核心场景,推进智能管控与优化,赋能绿色低碳安全发展。(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数据资源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新型技术改造。

6.开展设备更新。引导企业加快生产线整合、退出与设备更新迭代,围绕矿山开采、选矿加工、粉磨破碎、原料制备、窑炉煅烧及产品装运等关键环节加速工艺装备改造升级,更新能源管理、在线监测、智能控制等关键系统配套设备,系统推进建材产业工艺升级、本质安全强化与产品品质提升,抢占发展新赛道,增强核心竞争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7.加快智能改造。落实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要求,推动企业加快生产线数字化改造,以设备互联互通、数据驱动决策、生产智能控制为重点,优化工艺流程,力争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在水泥等基础材料领域更新推广无人运输车、巡检机器人及智能检测设备等新型智能装备。分层次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数字化转型成效好、示范作用强的标杆企业,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8.实施绿色改造。以减污降碳与节能降耗为重点,升级绿色技术装备,探索推动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按计划完成水泥等重点建材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能效达标,发展低碳零碳负碳建材新产品。优化物料运输方式,推广应用新能源运输车辆,因地制宜推进皮带、管道输运替代。加大绿色制造推广,创建一批绿色工厂与绿色供应链企业,引领行业低碳绿色转型。(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行业治理。

9.强化行业自律。强化国有大型企业等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和行业协会协调纽带作用,构建良好竞合的行业生态,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通过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传统建材与新材料产品双轨升级,向高端化、功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优化企业结构。立足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阶段,强化政策引导和精准服务。鼓励水泥、光伏玻璃、新型墙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兼并重组和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形成1-2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打造具有产业链生态引导力的“链主”企业,带动赋能产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专注主业、深耕行业、强化创新,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管理,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按照安全、环保、质量、能源等领域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政策要求,对水泥、玻璃等建材产品、重点用能单位和高耗低效企业加强监督检查,扶优汰劣,持续出清落后产能。严格落实水泥、平板玻璃产能置换政策,防范产能无序扩张,推进日产2500吨以下水泥熟料产能有序退出。(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培优产业生态。

12.深化“四链”协同。推动建材行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构建高效耦合的产业生态。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破解企业融资瓶颈。推动产教融合与企业引育协同发力,为产业转型注入智力动能。支持建材生产企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探索“设计-制造-施工”一体化模式,推动建材企业由单一产品供应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与部品部件集成服务商转型。引导建材、建筑企业加强合作,推广绿色建材,扩大城市绿色建材应用,深化绿色建材下乡,以“好材料”支撑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鼓励有条件的建材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推进行业协同。落实“双碳”目标和碳排放权交易要求,多环节推进建材行业与相关行业协同发展。优化建材行业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推广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减少化石能源依赖。提升粉煤灰、煤矸石、矿渣、钢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在建材生产中综合利用水平;坚持质量优先,加快水泥行业非碳酸盐原料替代,逐步提高电石渣、磷石膏、骨料尾矿(尾泥)等含钙固废资源替代石灰石比重,加快低碳水泥新品种规模化应用,逐步减少天然石灰石用量,降低碳排放水平。围绕“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建材生产协同消纳处置建筑垃圾、市政污泥等城市固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推进集群发展。加强石英岩、凹凸棒黏土等省内重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沿江、沿淮等地资源、交通、创新、市场等优势,纵深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产业横向集聚与垂直整合,打造沿江沿淮特色产业带。聚焦水泥产业升级,强化主业优势与品牌影响力,打造沿江水泥产业带,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水泥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沿淮(皖北)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带,重点发展玻璃、矿物功能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加快推进合肥、芜湖、宣城等建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建材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和省新材料产业推进组协调机制作用,统筹制造强省、新兴产业发展、科技攻坚、人才兴皖等现有资金渠道,推动资金、政策和重大项目有效衔接。省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责、主动作为,深化产需对接、融资对接、技术对接和政策服务,助力企业挖潜增效。充分利用省级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工作机制,保障优质项目用地、能耗要素资源需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可通过排污权交易优先获取。市县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强化要素保障、项目服务与区域协同。加强国有企业在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示范引导。鼓励行业协会、智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规范行业行为、积极服务企业发展。(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附件2

关于《安徽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起草情况说明

一、背景依据及起草过程

为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部委关于建材行业稳增长、绿色低碳、技术改造系列文件部署,推动安徽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在开展工作调研并借鉴相关省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经征求省有关单位、各市以及有关企业、行业协会意见,我们研究起草了《安徽省建材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

二、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三部分。

一是总体要求。明确了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发展思路主要是围绕城市更新、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需求,坚持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绿色发展,聚焦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强基础、稳增长、提效益,聚焦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玻璃、矿物功能材料等新材料强动能、增品种、扩增量。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力争实现产业营收2700亿元,进一步做优水泥、玻璃两个千亿级细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稳步提升,能效基准以下产能全面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二是重点任务。落实《意见》中要求实施制造业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升级工程和标准引领、优化生态等部署要求,提出五方面14条具体举措:

1.在标准提升引领方面,提出支持标准研制、强化标准实施应用2条举措;

2.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提出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强化人工智能赋能3条举措;

3.在实施新型技术改造方面,提出开展设备更新、加快智能改造、实施绿色改造3条举措;

4.在加强行业治理方面,提出强化行业自律、优化企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3条举措;

5.在培优产业生态方面,提出深化“四链”协同、推进产业协同、推进集群发展3条举措。

三是保障措施。依托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和省新材料产业推进组协调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加强政策引导、要素保障和社会协同,全方位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THE END

温馨提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2942802716@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zj@spiderltd.com。
新媒体服务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了解更多政策,获取一站式项目申报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