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新兴产业助力 走出“高精尖”之路

安徽省资讯 (4762) 发布于:2022-04-25 16:22:38 更新于:2022-04-25 15:59:06 来自:市场星报
链通高新

阜阳,皖北著名的交通枢纽城市,以超过千万人口的规模,素有“安徽人口第一大市”之称。在这片肥沃的平原厚土上,沉甸甸的麦穗赢来了“江淮粮仓”的美名。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曾几何时,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市也在华丽转型,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企业正纷纷落户这里,一批批新兴产业助力阜阳走出“高精尖”之路。

制造强市 跑出产业集聚加速度

今年4月,阜合现代产业园区内的安徽华启检测有限公司正式对外营业一周年,让人想不到的是,当初从公司成立到正式投入运营,这家企业只用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

作为阜合产业园区重点打造的协同创新、科研转化平台,这里还是合肥、阜阳两市合作共建的特别政策区,入园企业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享受合肥、阜阳两市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华启检测在平台的支撑下,不但实现了快速进驻、快速运营,还和复旦大学开展技术对接,在原有水、气、土壤、噪声等常规检测服务的基础上,独家转化了复旦大学土壤修复课题成果,成为掌握“独门秘籍”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和生态修复提供商。

感受到阜阳蓬勃发展脉动的,还有园区的另一家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我们的消防安全监控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及时发现各种消防安全隐患,避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安徽清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舒放说。

目前,这家企业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和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进行成果转化,构建起“云平台+24小时服务中心+线下服务队伍”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已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商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贡献力量。

如今,在阜阳复旦创新科技园,像华启检测和清联智能这样快速成长起来的企业已有近20家。致力于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部署要求,园区依靠合肥、依托阜阳,聚焦长三角,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深入合作,形成了“一团队、一政策、一基金”的孵化转化机制,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等产业方向均实现了突破。

智能消毒机器人 “上岗”服务防疫

日前,在阜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会议室里,一台一人高的智能机器人伸长着“脖子”,随着“脚步”的移动,“头顶”不断喷出雾化液体,开始了对会议室的又一轮消杀工作,他的名字叫“莱陆”。在阜阳市汽车东站、高铁西站、阜阳市人民医院隔离点等公共区域,同样有“莱陆”忙碌的身影。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初,面对阜阳市严峻的疫情防控压力,位于该市阜合产业园区的阜阳安徽复旦科技园创新中心迅速与市直有关部门、莱陆科技进行对接,克服重重困难,及时将消毒机器人运送到全市各大公共场所“上岗”工作,为疫情防控增添一道科技防线。

这款卫生管理消毒机器人是莱陆科技的智能终端产品,由复旦大学RoboWay团队完成的自主研发成果,包含消毒机器人和卫生管理数字化云平台(Lailocloud),共产生74项专利和24项核心软件著作权。

该项目以复旦大学无锡研究院和阜阳·复旦创新科技园为依托,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闭环。自2020年8月在阜合园区投产以来,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广泛用于医院、酒店、福利院、学校、高铁站、展厅等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智能感知决策算法的加持下,通过“深紫外+超声干雾”两种方式,机器人复合消杀率可达99.99%以上,具有超高的消杀率。

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阜阳造”温暖冬奥会

近日,在位于界首高新区的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智能化“U”型生产线上,普通的纤维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变成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在前不久刚闭幕的北京冬奥会上,供国家运动员、教练员和保障人员使用的保暖服填充物——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能为‘科技冬奥’出一份力,我们感到很荣幸。”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晓飞告诉记者,“在冬奥会开幕前几个月,我们就加紧赶制。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具有轻质保暖、湿态保暖、柔软舒适、可水洗可干洗等优点,在完全浸湿的条件下仍能保持98%保暖率,且洗涤后回弹性好、不缩水、保暖率不降低。”

据马晓飞介绍,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是该公司牵手东华大学俞建勇院士团队研发的一种新型纺织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9年,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研发生产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项目。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随之加大了研发投入和推进力度,当年投资2亿元启动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项目。2020年初,第一条生产线启用,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实现了量产。“借助俞建勇院士及东华大学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我们将高校的科创资源引入企业,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马晓飞说。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10多所高校院所开展了深度产学研合作,组建了60余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目前,该公司取得授权国家专利89项,其中发明专利32项。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丰富产学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难题,阜阳市近年来已创建4家院士工作站,打造阜阳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今后,阜阳市还将拓宽与院士对接的渠道,多举办院士交流活动或论坛,进一步加强对皖北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支持,促进更多人才向皖北流动。

以改革促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

干净平坦的道路、宽阔的村民广场、整洁的生活环境……这是记者近日在颍州区三合镇三星村看到的场景。大多数人可能想不到,三星村曾是城郊为数不多的贫困村之一,7年前,村集体收入不足3000元。

昔日的三星村,村里基础差、底子薄、缺产业,到处都是土路荒地。近年来,该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驶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今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到500余万元。从不足3000元到500万元,三星村实现了华丽“蝶变”。

“为了摆脱贫困旧貌,通过走访调研,制定产业规划,大力发展小麦、花生等有机农产品,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共同发展。”三星村党委书记杨坤山介绍,为了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三星村学习先进经验,将秸秆用于肉牛养殖,牛的粪便跟废弃秸秆一起发酵,用于蚯蚓养殖,将蚯蚓渣还原到土地里面,真正做到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形成农业生产闭环效应。

目前,三星村已经形成了“32111”六大项目和“三圈”经济融合发展模式。“32111”即3个特色种植项目(有机小麦、有机玉米、高油脂花生种植)、2个特色养殖项目(蚯蚓、肉牛养殖)、1个品牌粮种植、1个粮食仓储中心、1个服装厂。“三圈”经济即种植经济圈、养殖经济圈、生态经济圈。

2020年,三星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万元,位居全市所有村首位。 2021年三星村集体收入达到564.22万元,并获得阜阳市级一村一品特色村称号。

近年来,阜阳不断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