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政策汇编 (1.5万) 发布于:2022-03-24 更新于:2022-03-24 来自:安徽省人民政府
链通高新

安徽省“十四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建设现代流通体 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 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为推动物流业提质增效降本、 高质量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 面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取得积极进展, 物流业对国民经济的支 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2020 年全省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达到 5487.5 亿元,较 2015 年翻了一番多;社会物流总额达到 70213 亿元, 年均增长 5.2%。各类市场主体快速成长, A 级物流企业 达到 232 家,较 2015 年增加 113 家,其中 5A 级物流企业达到 5 家。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 14.7%, 较 2015 年降低 2.1 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全国 0.8 个百分点。

物流结构加速优化。 冷链物流高速发展, 冷库容量达到 280  万吨。 快递业务量跃升至 22 亿件, “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 41%。

民航货物吞吐量达到 9.3 万吨,是 2015 年的 1.7 倍。建成一批 医疗、生活物资应急物流基地。多式联运深入推进,芜湖港— 宁波港江海联运班轮、蚌埠—连云港铁海联运班列等投入运营, 合肥岗集、马钢物流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枢纽载体日益夯实。 合肥等 5 地获批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 市,芜湖港口型物流枢纽、合肥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纳入国家建 设名单,合肥、芜湖、马鞍山入选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 芜湖、亳州入选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华源现代物 流园、合肥商贸物流园获批为国家示范物流园区,省级示范物 流园区达到 21 个。

流通网络加快构建。 高铁运营总里程居全国第一位,成为 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省份。公路总里程位居长三角第一位, “五纵九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加速形成。航道通航总里程达到 5777 公里, 其中高等级航道 1802 公里。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 中心加快建设,芜宣机场建成通航, “一枢五支”机场发展格局 初步形成。 2020 年合肥中欧班列开行 568 列, 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科技赋能积极推进。 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以及网络货 运、共同配送、智能仓储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合肥京东 亚洲一号、联宝无人仓、芜湖港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等加速涌 现, 全省邮政快递全自动分拣处理中心达到 31 个, 南陵获批为 全国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合肥维天运通入选国家级骨干物流信息平台试点单位。

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出台物流降本增效、促进物流业高质 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减税降费,加快要素集聚。推 动全省港口航道资源整合,组建省港航集团。积极参加国家物 流枢纽联盟、长三角物流联盟。推进物流市场监管规范化,改 善服务质量,提高运营效率。开展社会物流统计,定期发布物 流业景气指数,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也要看到,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相比,我省物流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一 是物流供给能力亟待提升,冷链、应急等物流服务存在薄弱环 节,物流组织化、集约化、网络化程度不够高,具有全球竞争 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较少。二是物流服务质量亟待改善,物流业 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现代供应链发展滞后,标 准规范推广应用不足。三是物流运行效率亟待提高,铁路、水 路货运占大宗物资中长距离运输比重较低,跨运输方式、跨作 业环节衔接转换效率不高,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 值的比率仍然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

(二)发展环境

展望“十四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现代流 通体系建设,省委省政府聚力推进“三地一区”建设,对我省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有利于我省拓展物流业发展新空间。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 展格局战略指引下,我省处于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枢纽地带, 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等优势凸显,通过深度融入生 产、分配、流通、消费大循环,推动物流业加快发展,可以在 需求牵引服务供给、高质量服务供给创造新需求的高水平动态 平衡中实现更大作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化,有利于我省增强物 流业发展新动能。 科技强省建设扎实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新 型智能装备广泛应用,将为我省物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 物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 强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同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明确,有 利于物流业绿色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有利于我省探索 物流业协同新路径。 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长 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我省发挥左 右逢源双优势,完善互联互通的综合运输体系,畅通内联外通 的物流通道,开拓协同发展新局面。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扎实推进,有利于我省发掘物流业服 务新价值。 国家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 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对现代物流供应链提出更高要求。立足我省实际,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物流支撑 能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有利于我省培育物流业发 展新优势。 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以及交通强省建设深入推进, 高水平制度性开放加快开展,有利于依托中国(安徽)自由贸 易试验区等重大改革开放平台,推动物流业深化改革、扩大开 放,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立足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 发挥东中部地区连片市场优势,聚焦提质、增效、降本,大力 发展供应链物流、民生物流和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做强物流枢 纽, 促进产业集聚, 提高运行效率, 助力全社会物流成本整体下 降, 加快建设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 为打造国内 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原则

枢纽牵引、 联动成网。 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和“三地一区” 建设,统筹物流与区域、产业、消费、城乡协同布局,大力推 进物流枢纽建设,强化物流网络高效联动,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 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数字化、网 络化、智能化为牵引,加快物流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 新,积极布局智慧物流新基建,推动物流服务质量变革、效率 变革与动力变革。

绿色低碳、安全韧性。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倡导绿色物流理念,提高物流业节能减排和集约发展水平。落 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应急物流体系,保障战略物资供应和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围绕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 美好生活需要,适应内需扩张、消费升级趋势,强化社会民生 物流保障,优化完善快递物流网络,补齐农村物流设施和服务 短板,更多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坚持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 维, 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 创新发展活力,提高物流业发展质量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 物流业提质增效降本取得积极进展, 物流规模 结构、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在全国物流网络中的地 位不断提升,初步建成物流强省。

物流设施能力大幅改善。 “三横四纵多辐”物流通道更加便 捷,物流枢纽功能更加完善,物流设施网络更加均衡。新增省 级示范物流园区 30 家左右,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3—4 个、国家物流枢纽 5 个左右。

重点物流领域持续增强。 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冷链物流、邮政快递效率和品质大幅改善,航空物流、高铁物 流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储备适度、反应迅速、抗冲击 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基本建成。

物流服务效率明显提升。 多式联运、干支仓配一体化衔接 更加顺畅,跨物流环节转换、跨运输方式联运效率大幅提高。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具 有较强竞争力的网络货运平台。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率降至 12%左右。

物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物流降税清费取得积极进展,营 商环境持续优化。物流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健全,标准化、集装 化、单元化物流设施广泛应用。物流用地、金融、人才、信用 等支撑作用更加有力。

专栏 1   “十四五”时期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2020 年 2025 年 年均增速/增量
1 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亿元) 5487.5 8000 7.8%左右
2 货运量(亿吨) 37.4 45 4%
3 铁路货运量(亿吨) 0.8 1 4.5%
4 机场货邮吞吐量(万吨) 9.3* 22.75 20%
5 冷库容量(万吨) 280 700 ≥20%
6 快递业务量(亿件) 22 65 24%
7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 比率(%) 14.7 12
8 重点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 (%) 12
9 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 放下降率(%) 【≥4】
10 A 级以上物流企业(家) 232 530 【300 左右】
11 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个) 21 ≥50 【30 左右】

注:【】为五年累计数;

*不含芜宣机场。

三、空间布局

(一)贯通“三横四纵多辐”物流通道

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积极适应国土空间开发、 产业布局调整、消费空间重构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主动融 入国家物流网络,打造“三横四纵多辐”物流通道。

三横。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淮河、沪蓉高速、沪蓉高铁, 打造沿江、沿淮和沪蓉三条横向物流通道,推进航道综合整治 和港口资源整合,积极发展大宗物资中转集散和内河集装箱运 输,加快江淮运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实现江淮贯通联动发展, 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高等级航道网,强化长江经济带上下游经 济联系,形成长三角辐射联动中西部的主要物流通道。

四纵。 依托国家综合运输通道,贯通京沪、京港、京福、 郑杭四条纵向物流通道,强化与沪苏浙、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联系, 加快多式联运设施建设, 完善集疏运设施网络, 推动多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 提高物流通道承载能力和转运效率。

多辐。 以合肥为中心,建设完善合宁、合武、合徐、合芜 宣、合安、合郑、合铜黄等辐射型物流通道, 进一步强化合肥、 芜湖、阜阳、蚌埠、安庆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间联系,  积极争创国家物流枢纽,促进物流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二)培育壮大五大物流枢纽

围绕“一圈五区”总体发展布局,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 市, 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促进资源聚合、功能提升、 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在国家枢纽网络中的能级和地位。

合肥物流枢纽。 加大国家物流枢纽创建力度,建设合肥新 桥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提升中欧班列 运行规模和水平,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加速合肥都 市圈物流一体化发展,完善都市圈物流配送网络。

芜马物流枢纽。 做大做强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 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 引导芜湖港和郑蒲港联动发展, 推进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港口物流 枢纽基地。

阜阳物流枢纽。 围绕粮食、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物流需求, 增强阜阳北铁路货运能力,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完 善商品仓储、干支联运、分拨配送等功能,打造全国知名的商贸物流基地。

蚌埠物流枢纽。 加快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提升蚌埠 东铁路货运枢纽、蚌埠淮河航运枢纽功能,推进公铁联运、海 铁联运,打造全国重要的高铁快运物流中心。

安庆物流枢纽。 加快港口型物流枢纽建设,积极发展石化 物流、纺织服装物流和农副产品物流,提升江淮联运综合枢纽 港、江海联运航运服务基地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储 运加工交易基地。

(三)构建便捷高效物流网络

围绕“三横四纵多辐”物流通道和五大物流枢纽,积极优化 物流网络节点, 合理布局区域物流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 形成多层级物流网络体系。加强枢纽间干线运输对接,支持开 行枢纽城市间、枢纽与节点城市间航运班轮、铁路班列等,协 同加密公路支线运输网络,增强内河水运支线网络服务能力,  完善机场和港口集疏运体系。

专栏 2    区域性物流网络节点

淮北。 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农产品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 流,建设服务皖北、辐射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节点。

亳州。 积极发展医药物流、粮食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 应急物流、逆向物流等,打造中原城市群重要的物流节点。

宿州。 大力发展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农产品物流,加快现代物 流集聚区、物流园区建设,打造黄淮海地区重要的综合物流节点。

淮南。 积极发展大宗商品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 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性物流节点。

滁州。 推进大江北物流枢纽中心建设,完善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 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功能,积极发展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快递物流, 打造南京都市圈乃至长三角重要的现代物流节点。

六安。 积极发展制造业物流、农产品物流、钢铁物流、商贸物流, 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重要物流节点。

宣城。 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商物流、智慧物流等, 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综合物流节点。

铜陵。 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 打造皖中南区域重要的物流节点。

池州。 大力发展城市配送、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打造皖南地 区商贸物流基地和长三角区域性物流节点。

黄山。 积极发展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快递物流等,打造对接杭 州都市圈、辐射皖浙赣的区域性综合物流节点。

四、产业引导

(一)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

充分发挥供应链物流在促进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 级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助力皖美制 造、皖美农品、皖美旅游、皖美味道拓展发展新空间。

提升制造业物流服务水平。 围绕十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 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搭建智慧平台,构建现代供应链 体系,促进现代流通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 企业协同共建供应链, 引导物流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争创一批具有 全球竞争力的物流供应链创新示范企业。鼓励发展以个性化定 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 现代供应链模式,提升全物流链条的价值创造水平。积极培育 特种物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妥发展危化品多式联运,  推动危化品物流向专业化定制、高品质服务和全程供应链服务 转型升级。优化跨区域大件物流通道线路, 完善大件物流网络。 培育壮大专业化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健全全流程监测追溯体 系。

完善现代农业供应链。 服务乡村振兴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 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供应链,加快推动物 流与农业协同发展,强化物流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发 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采仓配销”一体化模式。优化农产品供 应链“最初一公里”,支持在产地就近建设改造具有产后商品化 处理功能的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冷库、产地仓等设施,配备 产后清洗、加工、预冷、烘干、质检、分级、包装、冷藏等设 备,鼓励建设移动型、共享型商品化处理设备设施,提高农产 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鼓励和引导大型农产品流通企 业拓展社区服务网点,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围绕茶叶、蓝莓等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加强邮政、快递物流等 合作,畅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重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提高消费安全水平。加大农产品供应链物流 平台建设,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全链可溯、全域可视的特色农 产品供应链平台,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支持在粮食主产地区 加快建设一批粮食仓储和物流设施项目。

加快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 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 商圈,鼓励购物中心、百货商店、超市等实体零售企业进一步 细分消费群体,明确功能定位,突出商品和服务特色,由商品 销售为主转向“商品+服务”并重。鼓励批发、零售、物流企业共 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供应链协同平台,拓展质量管理、 追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功能,完善采购执行、物流 服务、分销执行、融资结算、商检报关等一体化服务。加强交 通、邮政、快递、电商等资源整合,探索提供“统仓统配”、定 制化服务、点对点服务等。支持老字号企业通过创新产品、服 务和营销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品牌竞争力,促进形成国 潮消费。积极引进大型电商平台,支持发展垂直电商平台,推 动骨干流通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培育年 销售额超百亿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20 家以上。支持商贸流通企业 通过兼并重组、连锁经营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开拓沪苏浙、中 部地区市场。

高标准打造专业市场。 引导合肥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支持皖江地区建设煤炭、 钢铁、有色、建材等商品采购集散中心,依托芜湖港建设长三 角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储备基地。推动皖北和皖西地区建设农 副产品、中药材、药品等区域性专业市场。鼓励皖南地区建设 文化旅游特色商品集散中心。支持阜阳太和医药物流线下线上 联动发展。支持马鞍山欧冶链金打造全国性废钢交易市场。深 入推进专业市场业态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商品经营特色突出、 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专业市 场。到 2025 年,培育年交易额超 1000 亿元的商贸枢纽型市场 3—5 家。

专栏 3    供应链物流重点项目

制造业物流。 中外运供销物流园、顺丰华中智慧供应链科技基地、 万科物流华东总部结算运营中心、中国物流亳州综合物流园、龙子湖区 现代物流产业园、阜阳保税物流中心( B 型)、六安钢铁控股集团物流园 区、富春智慧型城市供应链运营中心、宣城巷口桥现代综合物流中心、 铜陵铜化物流园、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 B 型)、繁昌沿江临港现代物 流产业基地等项目。

现代农业物流。 百大肥西农产品现代物流园、家家悦淮北综合产业 园、蚌埠市海吉星二期、阜阳市现代化食品仓储物流、中国供销•临泉农 副产品批发市场、阜阳农产品物流中心三期、安徽供销•含山农产品大市 场、西商农产品(冷链)物流园、芜湖润信现代农产品物流园、五洲国 际(绩溪) 公路港、宣城市长三角农产品供应链中心(一期)、安庆海吉 星农产品物流园、善之农国际农产品供应链(蚌埠)中心、宿松新发地 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

现代商贸流通。 合肥国际陆港、合肥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中国南 山•合肥岗集综合交通物流港、合肥宝湾国际物流中心、蒙城港(建材) 物流园、利辛县智慧物流园、泗县综合物流园、蚌埠市综合货运中心、 湾沚区中欧跨境贸易 TIR 公路物流产业园、无为电子商务物流园、泾县 城西智慧物流园、绩溪县徽杭智慧物流园、铜陵大青山物流园、安庆聚 盟际通村鸟智慧物流园、安徽皖东南农副产品物流园等项目。

(二)积极发展民生物流

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导向,积 极发展冷链物流、邮政快递和应急物流,增强物流服务民生需 求能力,提升便捷高效服务水平。

做大做强冷链物流。 服务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 基地建设,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分层次完 善冷链物流网络体系,补齐城乡冷链物流短板。推进合肥国家 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支持宿州、蚌埠、阜阳、芜湖等国家 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加快重点冷链设施项目建设,积极 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围绕产供销全链条流通,在中小 城市、 县城布局一批冷链集配中心。 围绕打通生产“最初一公里” 和消费“最后一公里”,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库,完善城市社区 末端配送网点。鼓励企业利用产地现有常温仓储设施进行改造, 就近新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推广冷藏集装箱、保温箱、冷藏车等标准化装备,促进信息互 联互通, 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积极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冷链物流新模式, 改 善消费者体验。充分利用第三方冷链物流监控平台,加强产品 溯源和全程温湿度监控,提升安全运行和质量保障水平。依托 农产品批发市场、 第三方物流园区等, 加强生鲜农产品检验检疫。

推动邮政快递转型提质。 深入实施快递“进厂”“进村”和“出 海”工程, 积极吸引国内快递企业区域总部落户, 建设一批特色 快递产业园区。深入促进快递物流干线运输与普铁、高铁、航 空等干线运输服务对接融合,推动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乡 配送网络协同和资源整合共享。鼓励发展“网订店取”“ 自助提货” 等末端配送模式。高质量推动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促进线上线下联动,提升电商快递服务水平。积极拓展国际快 递服务网络,优化跨境电商物流服务,鼓励传统货代、物流企 业拓展电商服务等业务,为中小跨境网商提供统一采购、仓储 和配送等服务,逐步形成与跨境电商相适应的快递物流体系。 支持合肥、芜湖创建“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推动芜湖、蚌埠建 设全国性邮政快递枢纽城市。

建立健全应急物流体系。 坚持“平急两用”原则,加快构建 更具韧性、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应急物流体系。建立健全“省—市 —县—乡(镇) ”四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优化应急物流设施布 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应急运输转运等设施建设,统筹推进 布局、功能、运行相互匹配和有机衔接,实现应急物资跨区域快速调运、区域内有效分拨配送。依托大型物流园区、农产品 批发市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布局建设一批应急物流转运场 站。鼓励各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一批平急结合的应 急物资中转站。支持建设一批粮食、能源、抢险救援、医疗用 品等应急物资储备项目。加强对各市重大物流设施及应急物流 能力储备的统筹协调、监测预警,提升应急物流组织水平,形 成稳定可靠、高效响应的应急物流组织体系。依托重点生产加 工、商贸流通企业,优化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和动员能力。推动 建立长三角应急物流协同联动机制,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物 流保障体系。

专栏 4    民生物流重点项目

冷链物流。 安徽大众冷链制冰及冷链产业孵化基地、淮海中瑞农产 品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利辛县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冷链物流、蒙城县冷 链物流、宿州多温层冷链加工物流中心、五河县智慧冷链物流园、阜阳 市中原牧场冷鲜城、阜南经济开发区冷链物流园、淮南市冷链物流产业 园、安徽鑫农汇冷链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及冷链物流、金寨县城乡冷 链物流体系、大别山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和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副 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冰欧物联网冷链科技园、无为大地城乡冷链仓储高 效物流集配中心、铜陵汐有冷链物流、铜陵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池州农 产品一级批发市场冷链配送物流园、 望江县长江流域农副产品冷链物流 基地、黄山徽州区城乡冷链物流产业园、祁门县冷链物流中心等项目。

邮政快递物流。 韵达智慧物流巢湖产业园、菜鸟网络中国智能骨干 网(合肥经开)南区、宿州区域电商快递分拨中心、马鞍山韵达智慧物 流产业园、顺丰马鞍山智慧物流园区、韵达安徽(东至)快递电商总部基地、安庆市中通物流园、怀宁县永丰超市物流配送、韵达亳州现代产 业园等项目。

应急物流。 合肥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宿州市粮食物流和应急保障中心、宿州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应急物 资储备库、阜阳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天长市地方国有粮食物资储备物流 中心、叶集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芜湖市应急医疗防护产品战略储备基 地、旌德县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长三角储备粮加工及仓储基地(铜 陵)、安庆市皖西南应急保供物资储备中心、迎江区应急(医疗等) 储备 基地、祁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 黄山区应急抢险装备及救灾物资储 备库、广德市粮食和应急物资储备库、皖西北(阜南)粮食产业园、临 泉县粮食物流和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综合保障基 地(一期)等项目。

(三)培育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立足壮大新动能,加快培育发展航空物流、高铁物流等新 兴业态,推动物流商业模式、产业形态创新应用。培育壮大航空物流。 加快补齐航空物流短板和弱项,打造 与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外贸规模、消费能力相适应的航空物 流服务体系,构建“安徽 123 快货物流圈”,实现货物国内 1 天 送达、周边国家 2 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达。推动合肥 新桥、芜宣机场协同联动、错位发展,创建合肥国家级临空经 济示范区。大力引进、培育货运基地航空公司,深化与东航、 国航等大型航空公司合作,培育以合肥、芜湖为主基地的本土 航空货运企业。积极推动航空货运发展模式创新,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全面提升空港物流、跨境电商发展水平。推进既有航 空货运设施改扩建,完善地面配套服务体系。提升货运代理、 卡车运输等航空物流地面集疏运能力,提高航空运输与地面物 流作业环节的衔接转运效率。推进机场物流与自贸试验区、综 合保税区高水平联动,实现区港一体化运营。

加快发展高铁物流。 发挥高铁网络优势,推动高铁场站功 能设施改造升级,强化接卸货、存储、转运等物流功能,加快 构建与现代化铁路网相匹配的高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蚌埠高 铁、黄山空铁快运物流中心,支持开行“点对点”的高铁货运班 列、专列,打造高铁物流服务品牌。加快推进快件铁路运输, 发展电商快递班列,支持合肥等城市发展高铁运邮。依托高铁 枢纽打造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和现代快递产业园。鼓励电商、快 递企业参与高铁物流枢纽建设,积极布局电商快递分拨与配送 中心,完善与高铁物流高效衔接的分拨、配送网络。积极推广 应用可加挂高铁货运车厢、高铁货运柜等专用运载装备。探索 试点开行冷链生鲜、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电商零售、商务快 件等一批特色产品专列,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半日达”、国内 主要城市“一日达”。

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鼓励发展云仓、共享集装箱、共 享托盘等共享物流模式,积极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分时 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方式,探索无人机在城市物流、应急医疗配送和物资保障等城市场景的应用, 加强无人集卡在物流园区、 码头港区等封闭和可控场景应用,鼓励无人配送车在城市社区 等推广应用。健全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推动网络货 运新业态有序发展,支持安庆等地建设网络货运创新发展试验 区。探索发展“门到门”“端到端”等物流新模式。

专栏 5    物流新业态新模式重点项目

航空物流。 新桥机场改扩建、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等项目。

高铁物流。 阜阳北铁路物流基地、铜陵钟鸣铁路物流园、黄山绿色 空铁物流园、徽州现代物流园公铁(水)联运中心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广德市铁海联运铁路货场物流基地、六安现代铁路物流园基地等项目。

新业态新模式。 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阜阳国际智慧物 流港、阜阳颍泉智慧物流园项目、京东芜湖智能供应链产业园、海螺三 山智能仓储、安庆市皖西南区域智慧供应链管理及综合服务平台、顺丰安 庆智慧供应链基地、安庆电子商务智慧仓储统仓共配综合运营中心等项目。

五、重点任务

(一)夯实物流基础能力

坚持提质增效降本发展导向,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 动从以压缩成本为主的数量型降成本向以完善物流运行体系、 优化物流组织结构为重点的系统性降成本转变。

培育壮大物流枢纽。 加快合肥陆港型、芜湖港口型国家物 流枢纽建设,引导枢纽间深化合作,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 干线中转运输、区域分拨配送、国际物流服务等组织功能,完 善“一体化”枢纽设施体系和“辐射式”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合肥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以及蚌埠生产服务型、阜阳商 贸服务型、安庆港口型物流枢纽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建设,明确 物流枢纽建设运营主体、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运行模式,提 升综合物流服务功能,支持更多物流枢纽纳入国家建设名单。 抢抓内陆地区枢纽补短板机遇,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创建国家物 流枢纽承载城市,支持合肥、芜湖等承载城市根据发展需要增 加或调整物流枢纽类型,积极争创空港型物流枢纽。积极参与 国家物流枢纽联盟建设,促进与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互联互 通,加强枢纽间干线运输对接,提高枢纽综合物流服务能力。

建设示范物流园区。 引导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依 托工业园区、铁路货运站、港口、机场、高速出入口等,建设 一批物流园区。支持各类物流园区创新建设、运营、管理模式, 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围绕国家物流枢纽承 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新认定省级示范物 流园区 30 家左右, 支持有条件的物流园区争创国家级示范物流 园区,推动物流园区互联成网。定期开展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发 展评估工作,总结推广发展经验,加强交流合作。

完善城乡物流网络。 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布局 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集公共仓储、加工分拣、区域配送、信息 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配送中心、区域分拨中心,推动整合 商圈物流资源,建设商圈物流配送体系。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 物流配送网络,建设一批县域物流园区、公共配送(分拨)中心、镇级配送站和村级公共服务网点,健全乡到村工业品、消 费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的双向物流 服务网络。促进县城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冷链物流设施提 质增效、农贸市场改造升级。促进交通、邮政、快递、商贸、 供销等存量物流资源开放共享,发展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分 时配送、夜间配送。

(二)推动物流创新发展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 坚持科技赋能, 加快物流体系数字化转型, 推动现代物流业态升级和业务拓展, 全面提升物流业质量效益。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深入实施国家及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 程,创新运输模式,促进货源、运力有效匹配。支持有条件的 物流园区引入铁路专用线,推动铁路专用线进码头,加强铁路 货场、航空枢纽的公路集运和分拨站点配套建设, 完善公转铁、 公转水等联运转运设施建设。推动长江干线安徽段深水航道建 设,实施淮河干线航道整治、引江济淮工程,增强主通道通航 能力。提高铁路、水运在货物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推动煤 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中长途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 加快建设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促进货源与公铁水空等运力 资源有效匹配,降低车船等载运工具空驶率。完善连接港口、  机场、产业园区、矿山矿区、旅游景区等重要节点集疏运网络。 引导企业提供全程“一次委托”、运单“一单到底”、结算“一次收取”服务。

提升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加快数字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配送中心、货运站场、港口码头等 物流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打造一批数字仓库、智慧堆场、智 慧港口、智慧口岸。支持南陵全国快递科技创新试验基地建设, 加大智慧物流技术开发力度, 加强物流核心装备设施研发攻关, 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持物流园区、仓储基地、快递分 拨中心等开展智慧化改造。推进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园区 基础设施立体化、全方位智能感知。推动物流装备信息系统建 设,开展跨行业、跨区域、跨平台的物流信息共建共享。加强 物流装备及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能航运等技术研发,推广 自动分拣机器人、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等智能装备应用,  优化智能快递箱、冷链智能自提柜、智能充换电站等最后一百 米末端设施。推动在役油气管道和城市燃气系统智能化改造,  完善干线油气管道、液化天然气和氢气接收站智能化改造。鼓 励物流企业建设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等专业服务平台。

加快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支持仓储设施、转运设施、运输 工具、停靠和装卸站点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推广应用符合国家 标准的货运车辆、内河船舶船型、标准化托盘、包装基础模数、 内陆集装箱。鼓励物流企业、商协会等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国 家标准制(修) 订, 参与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推进省级物流品牌认定工作,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物流品牌。

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和通道经济。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 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等,发挥要素集聚和辐射 带动优势,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产业经济、临港现代物流经济和 城乡协作一体化物流产业经济,吸引企业总部和研发、销售、 物流、结算、营运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做大做强区域分销 分拨、大宗物资交易、跨境贸易、保税通关、产业金融、创新 协同等平台服务功能,积极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依 托“三横四纵多辐”物流通道,持续提升沿线重大物流基础设施 多式联运和物流服务能力,高效串接农产品、工业品产地、集 散地和主要消费地,密切通道沿线产业联系,提高产业组织和 要素配置能力,打造联接东西部、 贯通南北方的流通主动脉。

(三)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深入实施物流业“双招双引”工程,加大物流企业引进培育 力度, 分类推进市场主体培育, 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牵引、 “专 精特新”企业为支撑、新型服务主体蓬勃发展的多层次产业梯队。

壮大龙头骨干企业。 积极引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A  级物流企业、上市物流公司,支持企业通过战略性兼并重组、  联盟合作等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整合, 在供应链服务、 智能仓储、多式联运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 物流企业。做强做优省港航集团,统筹提升全省港航资源开发 水平。推动组建省级铁路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平台公司。聚焦供应链物流、电商物流、网络货运、多式联运等领域,积极培 育一批“中枢型”平台企业。到 2025 年,新增 5A 级企业 5 家左 右、 4A 级企业 100 家左右。

扶持专精特新企业。 引导中小物流企业发掘细分市场需 求,做精做专做特服务,增强专业化市场竞争力。围绕外贸发 展、航空货运、国际货代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引进一批高能 级的物流经纪人。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和支持体系,引导互 联网平台、第三方机构向中小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化、数字化、  智能化的公共性和普惠性服务,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培育新型服务主体。 鼓励各类物流企业根据行业发展、市 场需求情况, 及时创新组织形式。积极培育发展物流业商协会, 促进资源整合,赋能产业发展,各市至少成立 1 家市级物流业 商协会。引导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物流产业联盟。

(四)深化物流区域合作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 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完善物流通道网络,深化物 流协同分工,推动经济要素便利流动。

推动长三角物流一体化。 围绕打造一体化的长三角物流循 环圈,加快构建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共 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世界级机场群。发挥省港 航集团作用,加强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等沿海港口合作,深 化港航资源整合,积极参与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建设。支持芜湖马鞍山江海联运枢纽建设,对接上海虹桥国 际开放枢纽。加快长三角区域运输市场一体化,推动实现与沪 苏浙交通运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积极推动长三角物流协同 发展,支持长三角国家物流枢纽合作共建,推动物流联盟、商 协会与沪苏浙紧密对接,探索建立城市群物流统筹规划、发展 协调和共享机制,促进物流空间协调、功能互补。

促进中部地区物流互联互通。 加强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 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淮海经济区等物流 联系,围绕大宗商品、生产资料、特色农产品、工业品等跨区 域流通, 推进与重要资源基地和消费市场的高效物流通道建设, 加快发展枢纽间铁路干线运输,联通加密物流通道,提升互联 互通能力,强化我省重要物流枢纽节点跨区域中转集散、联运 转运、交易交割等功能,进一步提升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 纽地位。推进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交流,深化拓展业务合 作,提升跨区域物流合作层次和水平。

(五)拓展国际物流服务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提升中欧班列、江海联运、铁 海联运、国际航空货运发展水平,打造内外联通的国际物流体 系,服务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

加密国际物流服务网络。 加强中欧班列运输组织,统筹整 合货运资源,支持合肥中欧班列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桥大 通道等建设, 创建中欧班列集结示范工程, 提升功能和覆盖面,增加“江淮号”“奇瑞号”“康宁号”等定制班列开行量。 鼓励针对大 型企业打造“量身定做”班列物流服务,提升中欧班列国际物流 服务水平。积极整合省内港口岸线资源,加快建设芜湖、马鞍 山、安庆江海联运枢纽和蚌埠、淮南淮河联运枢纽以及合肥江 淮联运中心“两枢纽一中心”,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谋划开辟 沿海等近洋航线。大力发展铁海联运,持续推进合肥、芜湖、 蚌埠、阜阳等地开行到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铁海联运班列, 增加班列开行数量,实现车船班期稳定衔接。围绕国际货物流 向开通加密至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航空货运班线,补齐 国际航空物流通道、境外支线网络短板。到 2025 年, 开通国际 全货机航线 13 条左右,中欧班列开行列数突破 1000 列。

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 更好发挥合肥国际邮政互换局作 用,支持合肥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 区建设,推进蚌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加快合肥、芜 湖、安庆等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争创更多国家跨境 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完善物 流功能,推进合肥综保区、合肥经开区综保区等扩能升级,积 极申建宣城、蚌埠等综保区,支持合肥空港等扩容进境指定口 岸,复制推广洋山港—芜湖港口岸“联动接卸”监管模式。深入 推进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口岸物流信息电子化,压缩整体通 关时间,提升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支持外贸企业、跨境电商 企业等在合肥中欧班列沿线布局建设运营海外仓,增强集结、分拨、配送功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境外自用仓、传统仓资 源调整改造为公共海外仓。支持我省企业深化与沪苏浙等沿海 发达地区海外仓平台合作。支持物流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 线、 RCEP 相关国家物流交流合作, 跟随产业投资、重大工程项 目走出去, 提供配套国际物流服务, 拓展全球物流网络。 到 2025 年,我省企业建设、使用海外仓超过 400 个,公共海外仓服务 省内企业超过 1000 家。

(六)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商贸和物流设施节能改造 力度,积极采用新技术、应用新设备,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管 理流程,形成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协同发展的物流 新模式。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 支持芜湖等城市开展绿色货运配送示 范工程创建,积极培育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经营主体或联盟。加 快推进货运车辆适用的充电桩、加氢站、内河船舶 LNG 加注站 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 支持在城市配送等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 清洁能源货运车辆。加强绿色物流新技术和设备研究与应用,  推广使用可循环可降解包装材料,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包装。  到 2025 年, 煤炭、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采用铁路、水运、封 闭管廊、新能源车辆等绿色运输方式的比例达到 80%以上。

建设逆向物流体系。 支持逆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有 条件的企业建设再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务平台和回收网络,加快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 逆向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逆向物流服务企业。发挥 家电强省优势,引导家电生产销售企业与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企 业建立联系对接机制,共享废旧家电回收、储运和处置利用信 息系统,鼓励长虹美菱等争创生产者“责任制延伸”先进企业。 积极探索钢铁、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废旧电池等逆向 物流服务模式和典型应用场景。加快逆向物流服务标准体系和 认证制度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健全省级物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信 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建立健全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 的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本规划为依据, 加强行业指导和政策扶持。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商协会在行业自 律、产业研究、标准宣贯等方面的作用,助推全省物流业健康 发展。加强省级物流业智库建设, 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夯实项目支撑

坚持以项目为牵引,做到精力围着项目转、资源围着项目 配、工作围着项目干,千方百计引进更多支撑性、引领性、带 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每年选择30个左右的物流业重大项目, 实行动态管理, 强化要素保障和服务保障。建立部门联系项目、 帮扶企业的联系协调机制, 推进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抓紧上马,能开工的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早 日竣工投产。

(三)强化政策支持

对纳入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园、  多式联运枢纽以及列入省“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的重大物流基 础设施项目,在建设用地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优先安排用地计 划。探索政府和企业约定土地物流业用途并长期租赁的新型用 地供应保障模式。支持利用铁路划拨用地等存量土地建设物流 设施,并按要求完善相关用地手续。支持各地按照有关规定利 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物流业基础设施。加大金融支持力 度, 鼓励金融机构联合物流企业等发起成立物流产业投资基金, 支持重大物流项目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信 贷、保险支持力度,引导开展物流业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 基金试点。支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仓储物流、快递物流、  应急物流等领域物流装备研发,对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给 予保险补偿与财政补贴。建立多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政产学研用金”育人新模式,支持物流业行业商协会和企 业参与物流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建设。强化物流高层次人才引进 扶持力度,鼓励骨干物流企业设立研究机构。鼓励省内高等院 校、职业学校设置物流专业学院、物流类专业。

(四)优化发展环境

聚焦物流营商环境,深化物流领域“放管服”改革。推动物流领域资质证照电子化,逐步实现注册、审批、注销等政务服 务“一网通办”。优化“皖事通办”7×24 小时服务, 完善“最多跑一 次”“申请承诺+清单管理制”改革。积极推进物流领域国有企业 改革,盘活国有企业铁路专用线、码头、仓库、车辆车队等存 量资产。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强化对企 业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等创新的保护。支持物流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完善物流业经营主体和从业人员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 惩戒机制。

(五)推动规划实施

各地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重大意 义,采取有力措施,压实工作责任,明确任务分工,狠抓工作 落实。建立健全物流业统计监测制度,持续抓好物流景气指数 监测和信息发布,加强统计监测工作,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 期评估、总结评估的规划评估体系,及时做好规划实施评估和 政策跟踪落实。加强规划宣传解读,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充分 调动全社会推动物流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22 年 3 月 15 日印发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了解更多政策,获取一站式项目申报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