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科技局、开发区科技管理部门:
根据《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鸠兹科创湾”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芜政〔2025〕30号)和《芜湖市支持“鸠兹科创湾”建设若干举措实施细则》(鸠兹科创〔2025〕4号)要求,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经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求征集、凝练论证等环节,形成了2025年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榜单。现就榜单及揭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榜单领域
2025年度公共服务平台拟聚焦大健康和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数据算力、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6个领域相关技术方向进行布局建设。榜单具体内容详见《芜湖市2025年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榜单》(附件1)。
二、揭榜条件
1.鼓励相关产业领域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结合相关产业链发展需求及建设榜单内容编制建设方案,提出揭榜申请,建设期不超过2年。牵头申报单位应是芜湖市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实体,且信用记录良好,运行管理规范。
2.拟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应配备独立运营的技术团队。主要负责人应具有相关产业领域管理、技术研发或成果转化等工作经验,具备整合资金、人才、技术、场景应用、市场渠道等多方面资源的能力。
3.揭榜单位对拟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应有明确的公共服务属性,主动承担对外服务职能,为相关领域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概念验证、中小试、检验检测等),服务要与需求单位签订规范化的服务合同,并形成概念样机、小批量试制产品或检测报告等相关服务成果。建设期内服务企业或团队不少于25家(个),形成成果不少于5项。
4.拟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应发挥项目发掘、平台服务、企业引孵等功能。建设期内新引进或孵化科技型企业不少于3家。
三、揭榜流程
1.方案编制。申报主体对照《关于发布芜湖市2025年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榜单的通知》要求,确定拟揭榜产业领域,围绕榜单内容编制建设方案。原则上每个主体只能申报1个,且只能同时申报1种类型的公共服务平台,参与建设单位不超过3家。
2.初审推荐。各属地科技管理部门认真做好申报指导、信用核查、材料初审等工作,对拟推荐揭榜主体进行充分调研评估,确保揭榜主体具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条件,并对符合揭榜条件的主体出具推荐函。申报材料、推荐函等于2025年9月19日前报市科技局,电子版发送市科技局平台科邮箱。
3.评审立项和签订任务书。市科技局对各属地科技管理部门推荐的主体申报材料组织专家评审论证,经主体答辩、专家论证等确定揭榜立项单位后,由立项单位根据市科技局要求编制并签订项目任务书。
4.资金拨付。对初步具备服务能力且实际对外开展公共服务的,立项单位提请市科技局组织专家评审,对评审通过的拨付建设补贴全额30%的资金;立项单位完成平台建设任务并完成拟定的运营指标后,通过评审的,一次性拨付建设补贴剩余部分资金。对建设期内未完成建设规划且未完成运营指标的,须将拨付的补贴资金全额退回。
联系人:市科技局平台科曹雪龙3830693
电子邮箱whskjjptk@ 163.com
附件:1.芜湖市2025年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榜单
2025年8月28日
附件1
芜湖市2025年度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榜单
序号 | 产业领域 | 细分方向 | 榜单内容 |
1 | 大健康和绿色食品 | 合成生物 | 围绕合成生物的某一个或多个技术领域,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载体紧密协同,精准挖掘、梳理、导入先进设备、人才等科研力量,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落实产学研合作。建成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为相关企业、人才团队等提供设备、场地及技术指导服务,助力其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整体生态创新效率,打通技术到市场“最后一公里”。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合成生物等相关共性技术强黏性,做好沿产业链开展孵化创新生态提质增量工作,打造产业链开放融聚、共性技术高效协同、成果孵化加速、技术向市场无障碍转变的生态格局,实现产业集聚与人才汇聚,带动区域合成生物及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
2 |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 | 汽车电子检测 | 围绕汽车电子检测的某一个或多个具体技术领域,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载体紧密协同,精准挖掘、梳理、导入先进设备、人才等科研力量,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落实产学研合作。建成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为相关企业、人才团队等提供设备、场地及技术指导服务,助力其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整体生态创新效率,打通技术到市场“最后一公里”。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汽车电子检测等相关共性技术强黏性,做好沿产业链开展孵化创新生态提质增量工作,打造产业链开放融聚、共性技术高效协同、成果孵化加速、技术向市场无障碍转变的生态格局,实现产业集聚与人才汇聚,带动区域汽车电子检测及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
3 | 新一代信息技术 | 智能传感器先进材料制造及设计 | 围绕智能传感器先进材料制造及设计的某一个或多个具体技术领域,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载体紧密协同,精准挖掘、梳理、导入先进设备、人才等科研力量,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落实产学研合作。汇聚先进材料、设计优化、加工工艺等智能传感器要素资源,建成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为相关企业、人才团队等提供设备、场地及技术指导服务,助力其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整体生态创新效率,打通技术到市场“最后一公里”。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智能传感器相关共性技术强黏性,做好沿产业链开展孵化创新生态提质增量工作,打造产业链开放融聚、共性技术高效协同、成果孵化加速、技术向市场无障碍转变的生态格局,实现产业集聚与人才汇聚,带动区域智能传感器及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
4 | 人工智能和数据算力 | 具身机器人 | 围绕具身机器人的某一个或多个具体技术领域,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载体紧密协同,精准挖掘、梳理、导入先进设备、人才等科研力量,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落实产学研合作。建成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为相关企业、人才团队等提供设备、场地及技术指导服务,助力其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整体生态创新效率,打通技术到市场“最后一公里”。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具身机器人等相关共性技术强黏性,做好沿产业链开展孵化创新生态提质增量工作,打造产业链开放融聚、共性技术高效协同、成果孵化加速、技术向市场无障碍转变的生态格局,实现产业集聚与人才汇聚,带动区域具身机器人及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
5 | 航空航天(低空经济) | 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检测及试车 | 围绕中小型航空发动机检测及试车的某一个或多个具体技术领域,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载体紧密协同,精准挖掘、梳理、导入先进设备、人才等科研力量,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落实产学研合作。建成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为相关企业、人才团队等提供设备、场地及技术指导服务,助力其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整体生态创新效率,打通技术到市场“最后一公里”。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等相关共性技术强黏性,做好沿产业链开展孵化创新生态提质增量工作,打造产业链开放融聚、共性技术高效协同、成果孵化加速、技术向市场无障碍转变的生态格局,实现产业集聚与人才汇聚,带动区域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及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
6 |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 | 新能源船舶 | 围绕新能源船舶的某一个或多个具体技术领域,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团队、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载体紧密协同,精准挖掘、梳理、导入先进设备、人才等科研力量,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落实产学研合作。建成公共服务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检验检测中心),为相关企业、人才团队等提供设备、场地及技术指导服务,助力其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整体生态创新效率,打通技术到市场“最后一公里”。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新能源船舶等相关共性技术强黏性,做好沿产业链开展孵化创新生态提质增量工作,打造产业链开放融聚、共性技术高效协同、成果孵化加速、技术向市场无障碍转变的生态格局,实现产业集聚与人才汇聚,带动区域新能源船舶及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