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于2025年6月发布《纳税缴费信用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根据该管理办法,纳税缴费信用信息包括信用基本信息、税务内部信息、外部信息。
信用基本信息包括经营主体的基础信息和纳税缴费信用历史记录。
税务内部信息包括经常性指标信息和非经常性指标信息。经常性指标信息是指税费申报信息、税费款缴纳信息、发票与税控器具信息、登记与账簿信息等经营主体经常产生的指标信息;非经常性指标信息是指税务检查信息等经营主体不经常产生的指标信息。
外部信息包括外部参考信息和外部评价信息。外部参考信息包括相关部门评定的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外部评价信息是指从相关部门取得的影响经营主体纳税缴费信用评价的指标信息。
纳税缴费信用是指纳税人(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或缴费人(社会保险费、非税收入缴纳主体)依法履行纳税或缴费义务的诚信度,由税务机关根据评价指标采集涉税信息并通过系统计算得出信用级别,其评价范围涵盖税收、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结果分为A、B、M、C、D五级,直接影响企业享受政策优惠、融资便利等权益。
1、纳税缴费信用评价机制
(1)涉税申报信息:包括纳税申报及时性、准确性等;
(2)税费款缴纳信息:如税款、社保费缴纳的及时足额性;
(3)发票与税控器具管理:涉及发票开具、使用合规性;
(4)税务稽查结果:如是否存在逃避缴纳税款、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
什么是纳税缴费信用?
A级:得分90分以上,可享受绿色办税通道、优先退税等激励措施;
B级:得分70-90分,享有常规服务;
M级:新设立企业或暂无收入企业;
C级:得分40-70分,面临加强监管;
D级:得分低于40分或存在严重失信行为,将受到惩戒如公开曝光、限制发票领用等。
3、信用管理的扩展与联动
评价范围扩展:从单一税收信用升级为“税费一体”评价,涵盖社保费和非税收入。
社会信用联动:税务机关与银行、市场监管等部门共享信用信息,实现联合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