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企行政检查是指行政执法主体依照法定职权,对经营主体(包括法人、非法人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执行行政决定的情况进行强制性了解、核查的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确保检查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注重公正公平、高效便民等原则和要求,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
1、主要类型
涉企行政检查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有计划行政检查:包括专项检查、日常检查和其他有检查计划的涉企行政检查。这些检查通常是基于一定的监管计划或任务进行的,旨在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触发式行政检查:这类检查是因投诉举报、转(交)办等线索发起的。当相关部门收到投诉举报或上级部门的转办任务时,会针对特定企业或事项进行行政检查。
2、涉企行政检查的主体与职责
涉企行政检查的主体通常是具有行政执法权的政府部门或机构。这些主体在检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确保检查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同时,他们还可以邀请第三方机构或专家对检查予以协助,为行政执法人员提供专业参考意见。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三方机构或专家不得单独开展行政执法性质的检查,也不得利用参与涉企行政检查的便利谋取经济利益。
3、原则和要求
在实施涉企行政检查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
依法依规:检查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确保检查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公正公平:检查过程中要公正对待所有企业,不得因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等因素而有所偏袒或歧视。
高效便民:检查要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提高检查效率和质量。同时,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其合法合规经营。
严格审批:除“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外,其他类型的涉企行政检查一般需要事前审批。这有助于确保检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防止随意检查和重复检查。
结果公开:检查结束后,应将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除外),接受社会监督
4、涉企行政检查的意义与作用
涉企行政检查是政府部门依法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检查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减少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打击不合理竞争,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