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生物附着导致燃油消耗飙升、传统作业污染严重容易危及安全、外来生物随船入侵破坏生态……在浩瀚的海洋中,往往隐藏着巨大风险与成本。面对这道困扰全球航运业的难题,一家位于合肥蜀山区的科创企业用科创之笔,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破解行业痛点
近日,蜀山区企业安徽彭工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彭工智能”)成功研发出“水下清洗与污物回收作业机器人”,这位身怀绝技的“深海工匠”能够在船体表面灵活爬行,率先实现清洗与回收一体化作业,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该项技术采用永磁压附方式,实现机器人在船体水下部分外表面自由行走和清洗作业。项目完成后预计实现年度新增产值4000余万元,年新增利润600余万元。更令人振奋的是,该项目每年可减少水下作业事故率80%以上,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彭工智能成立于2019年10月,虽年轻却已成绩斐然,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在培”企业,取得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9项。
依托在铁路隧道、海洋船舶等领域积累的智能运维技术,彭工智能成功研发基于AI与超高压水射流的船舶除锈机器人系统。该设备已在长江内河流域船舶市场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三,成为推动船舶行业绿色生产、落实“双碳”战略的标志性解决方案。
助力绿色发展
彭工智能的技术突破,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在“海洋强国”建设方面,水下机器人技术能保障船舶长期保持良好的航行状态和安全性能,为我国庞大的商船队、科研船队提供可靠的运维保障。全球海运船舶总量约17万艘,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极大提升我国船舶运维的自主可控能力。
在绿色发展方面,船舶水下清洗与污物回收可有效解决海洋生物附着和外来生物入侵问题。“项目集成污物回收与液固分离系统,实现清洗废液零排放,对内河航道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彭工智能董事长汪辉胜介绍。据测算,该技术能提升行业效率60%以上,同时大幅降低航运燃油消耗和碳排放。
该项技术应用场景广泛,包括港口航运、水电大坝、海洋牧场等关键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加速驶向深蓝
彭工智能的成长轨迹,是合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企业从最初的单一设备供应商,已成长为绿色智能运维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形成了多元协同的产品矩阵。
该企业自主搭建的“船舶智慧运维平台”,整合交易结算、物资采购、过程监控与数据分析等功能,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生态服务体系。这种从产品到生态的跨越,展现了蜀山区在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上的卓越成果。
近年来,蜀山经开区将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政策支持+产业服务”双轮驱动。一方面搭建融资支持平台,通过合肥市创新投种子基金为企业提供关键启动资金;另一方面搭建场景对接平台,助力企业加速完成技术落地与市场拓展。
在“双碳”政策与市场需求双轮驱动下,彭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和生态影响力正不断拓宽与巩固。这家源自蜀山区的企业,正以创新为桨,驶向更广阔的深蓝。
转载于: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