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创新的“金点子”,如何回归临床造福患者?成果转化是关键一招。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联合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政府、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打造的一站式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综合体,在合肥正式揭牌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全国首个“医院+属地+国资”模式的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标志着安徽省“政、医、产、学、研、资”协同创新生态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从“纸面专利”到“临床产品”:给医生创意插上翅膀
从临床创新想法到市场实际应用,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会遇到各种“难题”。
中国科大附一院首席创新官、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夏敏坦言,医学科技成果转化长期面临三大核心堵点,“一是创新源头与产业需求脱节,临床人员发现痛点但缺乏技术工程化和市场适配能力;二是转化过程存在‘死亡谷’,即早期技术因缺乏概念验证、样机试制等环节,难以跨越从创新设计到产业化的鸿沟;三是服务体系碎片化,知识产权评估、医企对接、融资孵化等环节割裂,效率低下。”
在这一背景下,医学创新转化门诊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应运而生。作为临床一线专家,眼科副主任医师吕华毅直观地体验了这一“新型门诊”带来的真切变化。
“除了是一名医生,我也是一个小女孩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桌面灯光是不太理想的。从临床情况来看,近视也呈现出了一定的低龄化趋势。”为此,吕华毅和她的团队对合肥3500名小学生进行为期2年半的临床研究,发现小朋友们还存在过敏性结膜炎、视疲劳等眼健康问题,于是他们提出优化光谱联合负离子“养护光”的医学构想,并带着这一构想来到医学创新转化门诊。
很快,技术经理人牵头组建起包含知识产权律师、电路工程师、产业投资专家的团队,协助吕华毅和团队完成专利布局、赋权转化、股权设计、企业注册、投融资对接等多个关键环节,最终,“护眼照明装置”项目从申请专利到企业,落地仅用时3个月。她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通过赋权改革落地企业,正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希望能为更多的家庭提供“医疗级”光环境的改良选择,后续还会有二代的护眼系列产品陆续推出。
政产医协同:构建全链条转化生态
据介绍,该医学创新综合体是以“政产医联动”为核心运行机制,重点聚焦医疗器械产业领域,致力于构建集技术对接、概念验证、场景应用、企业孵化、投融资等关键环节于一体的全链条医疗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平台落户合肥市庐阳区天徽大厦,总面积超5000平方米,由中国科大附一院提供临床创新成果与转化支持,合肥市庐阳区强化政策与载体保障,合肥产投集团统筹资本对接与科创服务,三方合力破解“研发-产业-市场”堵点,铺设科研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应用的“高速通道”。
揭牌当日,平台与等离子医学、智慧医院场景、医用柔性电子、医用镁合金等领域的创新中心,以及合肥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完成首批医疗机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企业入驻签约;并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CMEA)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约首批成果转化意向项目,为平台初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未来愿景:打造“安徽智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连新介绍,近年来该院通过制度创新、平台驱动和生态共建大力推动医学成果转化工作,率先在省内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首席创新官-创新执行官-学科创新官”联动机制,开设“医学创新转化门诊”百余期,为平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近三年已促成46项医疗成果转化落地,实现技术合同总额超1.8亿元。
刘连新表示,未来平台将致力于孵化一批有影响力的“安徽智造”医疗健康产品,构建国内领先的医学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打造“政产医”协同成果转化的全国样板,最终实现患者、科研团队、企业、产业与国家多方受益。
转载于:合肥在线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