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我们该去的地方!”

安徽省资讯 (2826) 发布于:2023-04-25 17:23:19 更新于:2023-04-25 17:23:19 来自:决策杂志
链通高新

安徽,人气越来越旺:

“半个高铁车厢,都是去合肥的VC。”一位投资人感叹。

“干部沟通的效率很高,能懂我们的创意和需求,可以在同一频道上对话,整个过程感到很舒服,我们都愿意来。”一位科创企业家说。

“每年都来赶‘科技大集’,每次都有新感受、新收获。”一位科技工作者说。

这不禁引人发问:安徽的科技创新究竟是怎样的,为何会引发大家这样的评价?

当下的安徽,科技创新很“燃”很“硬核”:2022年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7位、连续11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创新环境由2021年的全国第12位跃升至全国第3位,涌现出很多标识性的科创地标,成为各地党政代表团和投资考察团的热门“打卡地”。

为什么大家都这样说:安徽,是我们该去的地方!

安徽创新馆

安徽创新馆

从“火种”到“燎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从最近一个刷爆朋友圈的数字——403秒说起。

4月12日晚21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

你不太懂?没事,只要知道很厉害就行。

喜欢科幻的朋友都会知道,在电影《钢铁侠》中,就出现过托卡马克,那是一个磁笼子,只需要1千克气体就能在宇宙里飞行许多年。还有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也提到用1万个重核聚变发动机推着地球去往另一个星系,用的也是托卡马克装置。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太阳”,被寄托了未来终极能源的美好愿景。巨大的潜力,让它备受关注,成为安徽科技创新的“人气担当”。

位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位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如今的安徽,备受关注的不止有核聚变技术。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了并跑领跑,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同样令世界瞩目。

多年的历史积淀,让安徽的科创实力不容小觑。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背后,是安徽坐足“冷板凳”瞄准创新的长跑之路。

如果把安徽的创新发展视作一盘棋局,安徽的开局绝非旗开得胜,甚至算不上“良好”。

真正让安徽踏入创新之局的,是1970年安徽举全省之力接收中科大“举家南迁”至合肥,这段深厚无比的校城情缘,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

中科大的到来就像“火种”,点燃了安徽干科技创新的决心与信心。

经过30年积淀,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科技创新更是呈现“燎原之势”:

2004年,合肥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2008年,安徽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合肥又被列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

2017年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这也让众多省份和城市坐不住了:为什么又是安徽?为什么又是合肥?

论经济实力,安徽不及沿海多个经济大省;

论科教资源,安徽不如江苏、湖北等科教大省;

论科技创新活跃度,深圳、杭州等城市都在合肥之上。

安徽为什么能脱颖而出?合肥为什么能成功获批?

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条关键因子不可或缺,便是坐落在安徽的大科学装置。

大科学装置是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的国之重器,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标志和重要基石。

当许多省份在谋划进入大科学装置竞赛时,安徽已形成大科学装置群。

早在1983年,安徽就获批建设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这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实验室拥有的同步辐射光源是现今国内高校中唯一一台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研究平台。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而同步辐射光源,只是安徽一系列大科学装置群的一个。安徽共布局了12个,目前已建成3个。

一项大科学装置,动辄投入几亿、几十亿,一建就是10年、20年,关键是建成之后,大多只能做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很难有经济回报,而安徽和合肥并不是经济大省大市,是什么动力让安徽这样去做?

只要是“值钱”,就舍得“花钱”

放眼全国,安徽不是最有钱的,但安徽可能是最舍得在科创领域花钱的省份之一,且从未犹豫过,从一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

2017年,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安徽按照省市两级1:2的比例,每年拿出200亿元、连续5年拿出1000亿元,投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仅量子信息科学实验室,就投了100亿元。

2021年,安徽R&D经费投入超过1000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1位,投入强度达到2.34%。合肥投入强度保持3.5%左右,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2022年,安徽科技支出508.4亿元,居全国第4位。2022年,合肥科技支出攀升至245.7亿元,较上年增长41.1%

如此“撒钱”的背后,是安徽对科创的笃定:认准的事,就要一届接着一届干,即便“家底”薄,“勒紧裤带”也绝不穷科技,“对于科技创新的事,不能盯着‘赚钱’,也不能图‘省钱’,只要是‘值钱’的,就要舍得‘花钱’。”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创新研究院。周啸勤/摄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量子创新研究院。周啸勤/摄

“这些投入,或许不能改变安徽的现在,但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改变安徽的未来。”在历经几十年的科技“马拉松”后,安徽创新的硬核重器,终于厚积薄发。

一方面,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安徽全力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

另一方面,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安徽建成认知智能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216家,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34家,在全国率先组建4家创新联合体,催生出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全世界托卡马克等一批从“0到1”的原始创新成果。

如今,这些领域成为各地党政代表考察团的热门“打卡地”。今年2月、3月,江西省、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在安徽考察时,对安徽大气魄推动科技创新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种大气魄体现在哪?概括来说,就是安徽干科技创新,没有瞻前顾后、畏手畏脚,而是敢为人先、大胆投入,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项接着一项做。

但科技创新的关键,不仅是产出成果,更在于用好成果。

在实验室做科研、做技术是一回事,形成量产的产品又是另一回事。从科研到生产之间,还隔着从1到N的“死亡谷”。

安徽是靠什么跨越“死亡谷”这惊险一跳的?

“科创+产业”的火花

过去,安徽大院大所的很多研究成果,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远走他乡”,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造成科研成果“墙内开花墙外香”,以至于长期流传着一句话:“科大在天,我们在地,中间是空气。”

“原始创新成果没有产业化,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只有转化成产品、赋能给产业,才能更好发挥其价值。

而安徽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发展,正是从破解“两张皮”开始的,特别是围绕“谁来转”“怎么转”“往哪转”等问题发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空间。

新型研发机构便是重要渠道之一。

安徽以中科大系、中电科系(16所、38所等院所)、本地系(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外地系(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四架马车,设立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1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让科学家研判技术前景、让企业发现市场需求、让市场验证技术价值,打通了科技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中科大先研院。王牌/摄

中科大先研院。王牌/摄

更大的空间,是安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大势,“科创+产业”融合发力,迅速走上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8年以来,引进京东方,“无中生有”打造新型显示产业;抢抓新能源汽车风口,引进蔚来、大众、比亚迪,“有中生新”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精心呵护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四新”经济,“由弱变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地标。

这些新兴产业集群异军突起,不仅培育出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更破解了“缺芯少屏”之痛,攻克“卡脖子”瓶颈,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安徽现象级产业景象。

同时,国家政策又助推一把。2022年1月,科技部支持安徽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科创+产业”同频共振,安徽持续健全“沿途下蛋”机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把产业发展建立在科技支撑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产业,努力以产业链升级牵引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的突破带动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目前,安徽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6家、总数居全国第五位,2022年平均每天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11家,总量超过1.5万家,过去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7%提高到41.6%。

截止2023年4月,安徽科创板上市公司达到20家,居全国第七位。2022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6家、总数居全国第七位。

曾经的农业大省安徽,正在向新兴工业大省、科技强省蜕变,安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正以“科”气满满的新形象,让安徽在新赛道上跑出创新发展的加速度,更是让人嗅到了未来的气息。

逐梦未来,就得需要源源不断把创新成果更多转化为产业成果,这离不开一个关键保障,就是“钱”。

“科创+资本”的“氛围感”

尽管安徽可能是最舍得在科创领域花钱的,但仅仅依靠财政资金,力量是有限的,而且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大、周期长,社会资本往往不敢投、不愿投。

怎么办?安徽创新手法步法打法,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

在全国,安徽率先打造了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从科技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再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在全国唯一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目前成员达到134家。

2022年,安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20多亿元;新增设立2亿元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截至2022年底,纳入资金池补偿范围的贷款金额达234.97亿元。

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安徽深谙其道。通过加速构建“基金丛林”,以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培育和招引优质项目,促进资本招商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2022年7月,安徽发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方案,明确省级财政出资500亿元设立省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在引导基金下设三大基金群16支母基金,即主题基金群、功能基金群、天使基金群。

三大基金群的赛道主题十分明确,聚焦安徽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

就在4个月后的2022年11月,安徽收获重磅政策红利,国家层面八部门联手重磅推出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方案,这标志着合肥将与上海、南京、杭州、嘉兴携手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科创金融改革破题,更意味着为安徽科创精准发力乃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崭新赛道。

但更受外界关注、更加引人瞩目的是,《“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出炉,直接拉满全省“科创+资本”的“氛围感”。

但更受外界关注、更加引人瞩目的是,《“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出炉,直接拉满全省“科创+资本”的“氛围感”。

方案提出了22项高含金量政策,诸如鼓励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大“高精尖缺”人才补贴力度。目前,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已注册成立,总规模300亿元,首期注册规模15亿元,重点关注在科大硅谷创办的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

未来,科大硅谷将打造总规模2000亿元以上的“基金丛林”;对运营科大硅谷母基金的团队,给予最高50%的风险容忍度;鼓励“投早投小”,对投资科大硅谷早期小型科企按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一时间成为科创投资圈最火热的话题。

“科大硅谷”核心区示意图

“科大硅谷”核心区示意图

“现在,投资人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安徽,很多人更是奔着科大硅谷去的。”多位企业家说。

为什么大家都奔着科大硅谷去?

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投资机会,更关键的是这里有良好的创新生态,有令人憧憬且能感知到的未来。

为什么要到安徽去

“十多年后,第二故乡的变化着实惊艳了我,未来的科大硅谷一定更有看头。”

“我们的风投创投要做到既能锦上添花,更能雪中送炭。”

“‘火热的科技,最长的一天’,我想以此为主题推出科大硅谷爆款传播产品。”

今年2月,一场以“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为主题的科大硅谷全球校友和知名投资人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安徽向全球释放了强大的感召力。

这种感召力有多强?

策叔注意到一个小细节,2023年2月,合肥市发布《支持“科大硅谷”建设若干政策》,旋即吸引了全球各类人才。

“要招30名管理等各领域人才,全球2000多人报名,有的甚至从美国硅谷等地赶来应聘。”

今年3月,科大硅谷发布全球合伙人招募公告,不到半月,就有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团队报名申请。

这样的大手笔和大视野,不仅在安徽科创史上是空前的,更凸显了安徽打造科大硅谷的决心和雄心:以最优生态集聚最高端的资源,努力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高产田”。

都说深圳的“六个90%”成就了创新之都,杭州创新“新四军”生生不息,成功的关键便是深圳、杭州都营造了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

而当下,以科大硅谷为代表,安徽将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旗帜性抓手,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样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环境、研发环境、人才环境,目标就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科大硅谷”核心区示意图

在合肥,专门成立市委科创委,将科创从一个市的部门工作上升为全局工作,推动全市形成“大科技”格局。

在安徽,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首家政企联合打造的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安徽创新馆、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每周1次的“双创汇”等安徽硬核型创新动作层出不穷。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放眼国内外高校,名字为“科技商学院”的,都不多见。

这也成为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的一个鲜明指向——培养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即“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五懂”人才,促进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这些平台,从科技创新供需两端架设桥梁,帮企业找技术,帮技术找市场,好比“衣服拉链”一样,将供需双方紧紧结合在一起,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锻造了一批“懂科技、懂资本、懂产业”的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了全社会支持创新创业的生态,安徽科创的品牌感召力和资源集聚力正在日益显现:

各路企业家投资人“组团”到安徽;

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在科大硅谷挂牌;

1024全球开发者节,千万人同时在线。

2022年,安徽新增人才84万、总量突破1100万,入选国家级计划1300余人、居全国第8位;

2022年,有近390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安徽诞生;

4月24日,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启幕,50多位院士齐聚科创之城合肥。

……

如今的安徽,企业、资本、人才、创意等科创资源要素汇聚安徽,让安徽的科创氛围就像“大集市”一样热闹。大家感叹:“安徽,是我们该去的地方!”

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

4月26日,一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集”—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将在安徽合肥“开市”,成为安徽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的最佳“代言”。

这场超燃的“科技大集”,也将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安徽!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