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蜀山区“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最终版本)

政策汇编 (7736) 发布于:2022-06-14 更新于:2022-06-15 来自:蜀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链通高新

关于印发蜀山区  “十四五”民营经济 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区 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蜀山区 “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 规划》 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蜀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蜀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4月12日

蜀山区  “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

2022 年 4 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 

二、面临形势 

(一) 发展机遇

(二) 面临挑战

三、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二) 基本原则

(三) 发展目标

四、重点任务 

(一) 着力发展民营新经济

(二) 做大做强总体规模

(三) 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四) 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 提高全员重视程度

(二) 加强非公党建工作

(三)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四) 完善保障体制机制

为有效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指导蜀山区“十四五”时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据《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9〕5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19年12月4日)、《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发改体改〔2020〕1566号)、《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皖发〔2020〕19号)、《合肥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和《合肥市蜀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规模总量迅速扩张。蜀山区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建成全市功能最为完善的“蜀山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中心”。积极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强民营企业培育力度。成立“上市办”,支持民营企业在主板、科创板上市和新三板、省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挂牌。试点开设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窗口,全面实现了区、镇街、社区(村居)服务三级全覆盖。“十三五”期间,全区拥有民营企业超过13万家,获评20家“隐形冠军”培育企业,35家市优质小微工业企业,推进66家小微企业实现上规升级。蜀山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新型城镇化质量5个“百强区”,省制造业发展10强区,全省民营经济考核列县(市、区)前三,并获得全省通报表彰和奖励。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蜀山区持续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出台培育新动能扶持政策、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为辖区企业争取各类政策奖补2.5亿元,设立金创天使投资基金和大数据天使投资基金,通过“政银担”“科创贷”“税融通”帮助企业融资超10亿元,重点支持辖区内高成长型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和大数据企业,扶持区内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环境产业等重点产业企业。全面落实鼓励民营企业上台阶政策。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民营经济第二、三产业增长加快,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三次产业中,二、三产业民营经济占比超过50%,其中第三产业的民营经济占比最大。

(三)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鼓励民营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投入。在全市率先完成“科技资源信息库”建设,目前入库科技型企业共有37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总数达到142家。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企业活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全区拥有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7家,民营企业占8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51家,民营企业占92%;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户,民营企业占75%。促进民营企业与中电科38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航12院开展合作,实现院地合作、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全区共有孵化器、众创空间25个,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世界之窗等小微企业创业基地9家。截至目前,全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314项,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新增创新平台数量居四城区第一。

(四)社会贡献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民营经济的发展对蜀山区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区拥有民营企业超过13万家,占各类市场主体的97%,成为推进蜀山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52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突破50%,成为全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民营经济对蜀山区财政收入占比超过50%,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占比超过70%,民营企业就业数占城镇就业数比值超过80%,民营企业已成为促进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开展创业创新的重要主体、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重要渠道、增强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持续发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长期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非公经济36条”“民间投资新36条”、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均有力地支持了民营企业进入重点行业以及垄断领域。省市出台了多项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的出台更是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为有利法治环境,这将为蜀山区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迎来新一轮高质量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2.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民营经济开辟更多发展空间当前中国正处于“新基建”“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叠加的“新发展格局”时代。我国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部署,重启了后疫情时代“新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民营经济营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国内大市场不断提质扩容和模式创新,全国消费呈现出中国品牌崛起、下沉市场崛起和全渠道数字化等特点,消费市场持续扩张。我国营商环境在逐步向好,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不断迸发,对全球市场吸引力提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趋势明显,未来国内将会形成强大市场,成为民营经济重点开辟的主战场。

3.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为民营经济协同发展带来机遇

进入新时代,国家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和辐射带动全国发展能力持续提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快建设,合六经济走廊规划布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合肥市持续扩大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聚力建设合肥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带动各类发展要素向蜀山区集聚,为蜀山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面临挑战

1.新形势发展不稳定导致民营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中美科技摩擦频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外部经济贸易领域逆全球化、保护主义潮流高涨,全球贸易投资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同步趋缓,地缘政治不稳定和经济运行风险加大;内部国内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仍然存在,民营经济运行面临着诸多的下行压力。

2.管理理念滞后为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困难我国经济正在从要素投入、外需拉动、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转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但是很多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或继承制管理模式,存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有效的现代化企业规范制度等问题,部分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足、质量意识薄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转型阻碍较大。

3.经济新常态下民营经济仍面临诸多发展困境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此民营企业亟待转型升级应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在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很大困难:在融资方面,大多民营企业为中小企业,体量小,虽有针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基金等融资政策,但银行贷款门槛太高,审批的程序复杂,企业融资难度依然很大;在人才资源方面,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备优势,同时因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等,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难度加大;在创新能力方面,对于部分企业因资金不足,创新能力不够,产品同质竞争比较严重,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营商环境,对标长三角推动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成为助推长三角民营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坚持竞争中性原则,鼓励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公共服务,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2.坚持扩大开放。践行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营经济产业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

3.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环境,支持各类主体合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形成新兴产业创新生态。

4.坚持公平竞争。公平是市场经济大厦的基石,公平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发展原则,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民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全区经济增长、就业扩大、科技创新的贡献不断增加,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具体发展目标:

1.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到2025年,全区新增注册市场

主体20万户以上,新增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强企业5家,新增民营小微企业数量18万户。

2.经济活力持续迸发。到2025年,全区民营经济专业

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进一步增强,培育省专精特新企业

50家以上,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保持在9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5个,省级以上示范平台5个,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民营企业主导和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占比75%。

3.社会贡献持续提升。到202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民间投资对全区投资增长贡献率保持在80%以上,民营企业缴纳税收占全区比重达60%以上,万人拥有企业数达200户以上,年均带动新增就业6万人。

四、重点任务

(一)着力发展民营新经济

1.发展新产业壮大新动能依托数字经济,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牵引,带动包括蜀山经开区、南岗镇和南岗科技园在内的中部片区协同发展。加快中国(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大数据小镇和“中国环境谷”建设,重点发展环境、大健康、电子商务等新产业,全力打造蜀山区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

聚力打造“中国环境谷”。依托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平台等,建设以国家级创新平台为支撑的环境产业产学研基地。发展以监测治理为牵引的环保技术服务,探索打造“环境医院”模式的一站式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蜀山经开区扩区升级优势,拓展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高端环保设备制造,引导企业探索发展定制化环保设备。

发展壮大电子商务。全力推进依托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蜀山区块建设,推动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有机融合,升级扩展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功能,提升平台效率,加速线上报关、报检、退税和结汇等流程环节,推进“跨境电商+合新欧班列”业务新模式,支持周边智慧物流、金融信保等配套企业发展。扶持壮大电子商务主体,重点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电商龙头。支持电商企业紧跟“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线上经济发展趋势,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布局提升大健康产业。鼓励民营医疗机构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及区内三甲医院合作,开展体检服务、慢病管理、中医保健等都市个性化健康管理定制服务。鼓励“健康+商业”医疗健康综合体新模式,支持现有商业载体导入“健康+”元素,满足都市人群一站式、差异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打响区域高端医疗服务品牌。大力发展医疗装备及器械研发和设计,招引一批现代医疗设备和器械研发企业,培育一批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等服务机。

2.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模式

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聚焦环保、汽车零部件、家电等本地重点行业,培育引进一批共性云服务平台、共性解决方案提供商、基础软硬件开发商、数字转型系统集成商。支持以修武工业为代表的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解决方案服务商做大做强。借力高新区、经开区等周边产业园区制造业基础,主动搭建智能制造交流对接平台,为区内工业互联网企业与外部合力叉车、美菱、格力、长安汽车等知名制造企业合作提供交流平台和机会,打造安徽工业互联网服务高地。加快“印刷出版物版权输出、动漫与影视创意文化制作及版权输出、文化用品生产销售”三大国际文化交易平台建设,打造文创产业高端引领区。积极培育发展网络传媒、文化创意、数字动漫、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业态。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工业互联网、5G、人工智能和工业APP融合应用模式与技术创新,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数字化改造,应用低成本、模块化、易使用、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优化工艺流程与装备技术,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帮助企业从云上获取资源和应用服务。实施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搭建数字转型服务供给方与企业对接机制,鼓励转型服务商开发适合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服务,面向企业开放平台接口、数据、计算能力等数字化资源,提升企业二次开发能力。

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吸引培育电商、工业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现代服务企业依托自身核心技术与消费渠道向制造环节拓展,探索开展柔性定制、用户反向定制(C2M)、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利用工业互联网,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引导资源富余企业向社会开放产品开发、制造、物流配送等环节,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鼓励区内宝龙环保、中水三立等环境产业龙头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合作,积极探索水务大数据、环境监测大数据、环境信用监管大数据等环境产业大数据新服务。加速工业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有机融合,引导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内工业设计企业与区域制造企业开展需求分析、原型开发、创新试验等嵌入式合作。大力发展众包、云外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

3.塑造新消费激发新活力

打造消费新场景。打造5G应用示范街区,探索开展沉浸式全景体验服务。增加商业街区空间发展厚度,大力发展“后街商业”,打造一批特色支马路,形成主街与支马路互补互促的商业格局。围绕重点商业街、步行街布局发展“小店商业”,培育一批“质量优、服务好”的特色小店,打造“小而美”网红街区。发展壮大夜市商业街,推出深夜书店、周末活力街区等,加大对首店、国潮、免税店培育引进力度,打造一批全新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

打造在线消费新热点。拓展“云体验”消费,鼓励开展“无接触配送”服务,引导三里庵、西七里塘等热门商圈增强虚拟消费体验,培育“云逛街”等新模式,引入行业平台型商业模式(OMO)、快闪店等新零售业态。做强做优互联网教育、在线办公等业态。加快培育网络直播、线上竞技、线上健身、文学动漫等“宅经济”产品和数字文娱产业。

做优做好消费新零售。支持蜀山区龙头餐饮企业、传统百货企业及连锁超市等消费商贸企业加快智慧化升级,加强与中皖知托付等科技企业合作,共同建立线上店铺,升级数字化供应链,部署线下智能终端,探索线上线下多渠道、全场景、一体化零售新模式,推动实体商贸零售转型升级。支持传统消费企业积极探索直播带货、短视频运营、虚拟体验等多种营销和服务新模式,从线下向线上延伸,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

大力发展新金融。依托天鹅湖、三里庵等商务区金融业集聚优势,巩固提升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产业,大力发展基金、信托、商业保理、第三方支付等新兴金融产业,不断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拓展业务,鼓励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直销银行子公司,吸引城商行等中小型金融存贷款机构。强化科技金融功能,支持设立科技支行,建立投贷联动机制,招引培育科技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等科创服务类金融组织。

4.借力新基建带动新增长

建设一流智慧园区。加快蜀山经开区内光纤宽带、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部署智能灯杆、智能路网、给排水、能源环保、防灾与安全生产等智能感知设施,逐步形成全时空感知多维度监测的园区“神经末梢元”系统,提升园区智能化管理水平。围绕“优化营商服务体系及基础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目标,建设营商服务与高质量发展平台,构建新型高效营商服务体系,同时有序推进园区数字城管、水联网等信息化系统建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助推蜀山经开区打造安徽省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示范。

开拓经济新蓝海。加码“新基建”,支持区内民营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对接“产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大型、长周期项目,以及配套公共工程建设;鼓励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创新型科技型企业,通过项目混改、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灵活方式,主动参与“新基建”。加强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合作,积极推进5G网络全区覆盖,积极探索5G在商业、旅游、教育、城市治理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优先布局万象城综合体、地铁三号线等应用场景丰富区域,实现5G融入百业,全力保障蜀山区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做大做强总体规模

1.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推进“个转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企业注册登记、注销更加便利化,每年培育认定一批省成长型小微企业。推进“小升规”,完善小升规企业培育库,落实企业激励政策,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实施民营企业培育工程和民营企业上台阶计划,在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电子商务、金融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搭建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完善企业培育服务机制,扩大规上企业规模。制定高成长企业的专项扶持培育计划及专项政策,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引进研发团队、推广和应用科技成果。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企业的选拔倾斜,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竞争优势突出的高成长性企业。

打造产业龙头企业。加快新兴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区内新兴产业重点企业把握产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主业,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优势突出,引领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大局的企业集团。加快传统优势企业转型。督促区内传统产业重点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过延伸产业链、研发新产品、进军新领域等措施,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集团总部经济。依托现有开发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载体,盘活存量楼宇,提升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科技创新、物流贸易、市场交易、文化交往、交通服务等功能,引导总部经济集聚发展。支持天鹅湖商务区、运河新城、蜀山经开区与高铁新城等重点区域建设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总部经济集聚区。支持国内知名企业在本区设立总部,培育一批“总部楼”“亿元楼”与“垂直经济街”。

2.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强化“双创”载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众创空间,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引导基地向平台化、智慧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支持建设“创客中国”创业创新平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以及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众创空间,培育形成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双创”生态系统,促进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孵化体系,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深入合作,整合各类载体资源,打造科学岛科创走廊和环科大科创走廊,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产业集群”的梯级孵化平台体系,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构建良性“双创”生态体系。引导大企业结合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为中小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依托“科大硅谷”建设,加快高校(院)科创园、科创社区等平台建设,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加速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创新“校友+”创业模式,搭建校友顾问联盟、校友国际招商会等双创成果对接平台。鼓励支持校友设立校企创新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人才联合培养中心等创新平台,扶持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完善奖引政策,设立校友回归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本地高校院所校友资源,为校友创业项目提供孵化、融资、市场拓展等支持,吸引国内外校友回蜀创业。支持高校毕业生留蜀发展,为其提供创业扶持、租房补助等优惠政策。

3.支持开拓对外市场

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借助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建设,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依托出口基地优势和跨境电商平台,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探索互联网出海新模式,加强中国文化出口辐射。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世界制造业大会、徽商大会等国内外大型展会,展示发布企业最新成果和高端产品,不断拓宽市场空间。落实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等政策,切实减轻税收负担。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健全信息、融资、法律、人才等支持服务体系,促进企业稳健开展境外投资,构建海外市场体系。

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区域市场。拓展产业链发展新模式,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功能互补性产业,以区域产业结构的异构互补和产业梯度势差为推动力实现产业横向分工互补,提升民营经济整体竞争力。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开放重大科研基地、实验室等共享平台,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紧抓机会,全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积极作为,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横向交流合作,加强地区间企业的合作对接。发挥各类专业性服务组织的作用,开展融资担保、财务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强化法律、会计、投资风险评估、人才培养等服务支撑,为民营企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专业咨询。

(三)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1.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加大技改和研发投入,积极承担国家、省、市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核心技术科研项目。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重点面向环境、数字经济、大健康等产业领域,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民营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大在基础研发和设计研发等方面的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校企、院企合作,推动民营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驻区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建立科技成果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共享发布机制,深挖大院大所优质科技成果。成立校(院)地联络处,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与校(院)技术转移中心合作,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利用“战新券”“科创贷”等方式,促进高校院所面向区内企业开放共享重大科研设施、大型科研仪器。

2.引进培养高端人才

引进高水平创新人才。聚焦环境科技、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领创蜀山”人才引进计划,加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在海内外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等方式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构建吸引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流入机制,积极引入顶尖人才。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定期举办院士联谊会、环球英才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建立线上线下全链条一站式国际人才服务窗口,积极为各类外籍高端人才提供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签证等便利服务,建立外籍人才过往资历认可机制,引入国际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为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出入境等便利化服务。

持续开展人才培育工作。继续实施“智汇蜀山”人才培养计划,鼓励高校院所、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合作。贯彻落实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集聚一大批高层次省、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支持民营企业职工参加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规定落实补贴政策。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民营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支持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参评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江准杰出工匠”等。弘扬新徽商精神,提高企业家素质。通过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企业家的战略管理能力,培育一批专注实业、精于主业、勇于创新的企业家队伍。鼓励优秀企业家参与安徽省百家优秀民营企业和百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评选活动。

3.着力提升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规范企业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引导民营企业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加强财务、安全、用工、风险等基础管理,强化精益管理、现场管理。建立和完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将质量管理融入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管理咨询与诊断,帮助民营企业改善管理。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实现降本增效。围绕精益管理、网络营销、供应链管理等主题,选树一批管理标杆企业,宣传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和可复制的管理模式。

树立质量品牌意识。支持企业在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标。引导企业积极申报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提名奖、中国驰名商标,落实资金支持政策。鼓励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商标品牌发展战略,创建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申报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开展境内外商标、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的注册和维权。

(四)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1.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放宽民营企业分行业、分领域、分业务市场准入政策措施。鼓励民营企业参与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合资经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行业上下游和企业内部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全力保障民营企业投资非营利性教育、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在设立许可、土地使用、财政支持、用水用电、职称评定、员工参保、价格政策等方面,与政府投资项目享受同等待遇。

实行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最大程度实现准入便利化。深入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保障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落实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标投标等方面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提供充足市场空间。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业态实行触发式监管、包容审慎监管。

2.完善精准有效的政策环境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支持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享受国家及省各项优惠政策。落实“三重一创”“一室一中心”、科技创新、制造强省等政策,更好发挥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作用。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土地使用权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各项纾困政策。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大稳岗补贴、培训补贴、失业保险返还力度,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开展“共享用工”,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积极组织企业申请市级续贷过桥资金、中小企业成长贷、科技创新贷、科技小额贷、文化创意贷等财政金融产品,并对企业实行贷款贴息政策。依托安徽

省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循环贷、分期偿还本金、年审制贷款等。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以应收账款、仓单、存货质押及挂牌上市等方式融资。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再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支持民营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增资扩股、融资券发行等方式融资。

3.健全平等保护的法治环境

强化规范法治化建设。严厉打击针对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积极保护民营企业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坚决保护企业及其出资人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民营企业财产及其合法收益。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涉案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创新拓展公共法律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树立平等保护民营经济的司法理念,在立案、审判、执行等方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探索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将法律矛盾化解和保护关口前移,有效预防和化解法律风险。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民营企业矛盾纠纷排查,主动定分止争,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完善信用公示告知和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建立“一网一微一窗”信用服务平台。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动奖惩,推动形成“失信行为标准互认、信用信息共享互动、奖惩措施路径互通”的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模式。探索开展“信易贷”“信易批”“信易+”等守信激励措施。创新“信用+”应用场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信用监管的强大合力。

4.构建新型亲清的政商环境

优化政务服务水平。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常态化实施“四送一服”双千工作,依托省“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综合服务平台、政务服务热线,拓宽企业反映问题渠道。推动完善民营企业诉求反映和权益维护机制,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人士依法理性反映诉求、维护权益,依法正常经营,依法保护人身和财产权益,有效化解民营企业民商事纠纷。编制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依托“皖事通办”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民。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完善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利用省、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开展创业创新、人才培训、信息化服务等,为中小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的普惠服务。重视发挥工商联和商会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商会组

织,加强对商会的指导、引导和服务职能,积极推动商会组织向民营经济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有效覆盖,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入商会。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社会团体在畅通民营企业与政府沟通等方面的建设性作用,支持优秀民营企业家在群团组织中兼职。在广大民营经济人士中倡导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坚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参与光彩事业、精准扶贫和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德、富而有爱、富而有责。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全员重视程度

完善民营经济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纾解民营经济发 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营造民营经济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基本经济制度、否定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积极倡导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争做企业家的良好风尚,鼓励更多优秀人才向各类市场主体集聚。大力营造尊商重商社会环境,着力提升民营企业荣誉感。在各类评选表彰活动中,平等对待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开展民营企业百强调研和发布工作,宣传民营企业发展贡献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树立民营良好形象。

(二)加强非公党建工作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坚持党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拥护党的领导,支持企业党建工作。指导民营企业设立党组织,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围绕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建设先进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工作质量,扩大党组织工作覆盖面。

(三)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建立靶向招商、协同招商工作体系,完善招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开展“民营企业招商大走访”精准对接活动。实施乡情招商、以商招商,摸排一批徽商行业领军企业,主动对接服务,推动来蜀山区投资。发挥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借助企业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在配套企业、上下游产品延伸上搞好对接。扎实做好回乡客商需求双向对接工作,发展“校友经济”。

(四)完善保障体制机制

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协调机制。建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加强各部门统筹协调,发挥经信部门中小企业资金和平台促进、发改部门民间投资项目推动、投资促进中心民间投资信息平台服务、工商联桥梁纽带、科技和商务等部门行业管理作用。建立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和工作评价机制,定期发布全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鼓励智库机构联合专业服务机构探索建立民营经济观测点,加强民营经济研究。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扫码添加项目申报顾问

了解更多政策,获取一站式项目申报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