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业”融合指的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先进制造业是指拥有更高增加值和更高生产率、更能体现未来发展方向的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是指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人们生活质量而发展起来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价值增值特征的服务业。
“两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制度创新的驱动下,通过技术牵引、产业联动、链条延伸等途径,推动产业交叉渗透,培育形成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耦合。
一、“两业”融合具体工作
从2020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40个区域和80个企业,组织开展了两批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120个国家级试点单位立足区域特点和行业特色,自主开展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效。
二、“两业”融合工作成效
两批试点工作发挥了“制造+服务”叠加优势,形成了“融合+创新”组合效应,促进两业相融相长,持续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是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聚焦关键技术攻关突破,铸就中国制造竞争优势。如陕鼓集团强化大型风机装备技术攻关力度,改善制约我国大型装备制造“卡脖子”局面。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提升列控系统研发创新水平,实现高铁列车系统装备软件应用、安全平台、底层硬件100%全自主化。北方股份加强无人化矿用车研究应用,全面布局智慧矿山,无人驾驶矿用车成功在国内多个矿山投入应用。
二是技术赋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业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促进制造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如安徽合肥经开区设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贵州贵阳经开区实施“上云用云”工程,江苏常州天宁经开区构建覆盖细分工业领域的“一横多纵”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徐工集团“徐工工业云”,浪潮集团“iGO采购共享云”,波司登“服装智能制造GiMS系统”等,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是服务嵌入促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构建以研发、专业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等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推动制造业能级提升。如天津市西青区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作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2022年实现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2%。山东烟台经开区打造大实验室平台体系,加快共性技术研发载体引建。北京大兴生物生物医药基地发挥12个国家级院所、100余个服务平台资源集聚优势,打造生命健康领域成果转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