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构建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

安徽省资讯 (313) 发布于:2025-08-06 13:43:06 更新于:2025-08-06 13:43:07 来自:合肥日报
项目申报

新材料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石”,也是合肥市构建 “6+5+X”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支柱。近年来,合肥市紧抓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以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为方向,全力打造创新活跃、链条坚韧、生态优越的新材料产业高地。

8月5日从合肥市工信局了解到,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链汇聚企业超800家,其中规上企业242家。今年1至6月,合肥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5%,产业规模持续攀升。

创新成果呈“井喷”之势

被业界称为“黄金薄膜”的聚酰亚胺(PI)薄膜,是目前性能最优秀的有机高分子绝缘材料之一。它同时兼具优异的绝缘性、耐高低温性、耐老化性等特质。这层看似纤薄的薄膜“外衣”,上可伴随火箭直冲云霄,助力登月探星等航天工程;下能陪伴高铁驰骋大地,保障轨道交通的稳定运行。

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材料,PI薄膜堪称高端制造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隐形基石”。

2025年5月,国风新材电子级聚酰亚胺(PI)膜材料项目化法生产线迎来首批产品下线,标志着合肥在高端PI膜领域实现重要突破。

据了解,聚酰亚胺薄膜的亚胺化过程中,分为热亚胺化和化学亚胺化。其中,化学亚胺化法是在聚酰胺酸溶液中,加入脱水剂和催化剂,通过化学反应促使聚酰胺酸脱水闭环,实现亚胺化。

化法生产线在生产效率、产品性能提升等方面拥有多重优势,能够生产高性能覆铜基膜、低介电聚酰亚胺薄膜、透明聚酰亚胺薄膜等一系列高端聚酰亚胺薄膜产品,应用于电子级基膜、轨交、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

国风新材在高端PI膜领域的突破,只是合肥新材料产业创新活力的一个缩影。

皖维高新成功打通聚乙烯醇光学薄膜全产业链,实现高世代液晶面板用宽幅PVA膜、汽车PVB隔音胶片100%自主可控;

合肥乐凯聚焦光电显示前端材料攻关,开发的偏光片保护膜基膜、MLCC离型基膜等产品,三次斩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为产业链自主可控筑牢根基;

星源材质量产的高安全性湿法/涂覆隔膜,以“高强度、耐高温、低收缩”的核心技术优势,持续提升产能与效率,赋能3C电子、电动汽车及储能领域……

近年来,合肥市以机制创新点燃技术攻坚引擎,新材料创新成果呈“井喷”之势,国产替代与前沿突破捷报频传。一个个捷报背后,是合肥在新材料产业赛道上加速奔跑的生动写照。

为制造强国贡献“合肥基材”

今年初,合肥三利谱二期项目顺利投产,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合肥三利谱作为新型显示领域新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上始终走在前列。

回溯发展历程,2020年,三利谱的偏光片产业便已达到满产状态。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企业决定在合肥建设国内首条1720生产线,为持续领跑行业奠定坚实基础。

然而,二期项目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时隔多年启动建设工作,项目在土方外运、用电保障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其中交通运输难题尤为突出。企业一时间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在我们最初的厂区布局中,仅保留了一个大门作为出入口。”合肥三利谱相关负责人介绍,二期项目开建后,这个大门需要同时承载员工进出、运输车辆装卸、建设车辆通行等多重任务,不仅对企业现有生产线的正常运转造成干扰,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在企业一筹莫展之际,新站高新区迅速行动,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工作组经过实地调研和多方协调,最终在三利谱附近的闲置厂区开辟出一条临时道路,成功化解了交通运输难题,保障了1720生产线建设的顺利完成。

在合肥,这样精准服务企业、助力企业发展的案例并非个例。

以系统性思维谋划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全力打造巢湖市500亿级镁基材料产业基地,聚力构建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十大特色集群,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同时,强化机制协同,组建高端功能膜产业创新联盟,合力攻坚先进技术;深化“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动态响应企业诉求,为产业腾飞奠定坚实根基。

围绕新材料产业常态化举办产业链供需会、技术路演,促进创新成果与市场精准链接。大力推行新材料首购首用,对“首批次”材料给予政策与推广倾斜,开放应用场景加速技术迭代。聚焦功能膜、聚烯烃、半导体材料等细分领域,强化人才引育与项目挖潜,筑牢产业长远发展根基。

从产业集聚到创新裂变,合肥新材料产业以创新魄力勇闯技术“无人区”。未来,合肥将持续强化创新策源与生态培育,全力构建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制造强国贡献坚实的“合肥基材”。

转载于:合肥日报

THE END

温馨提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2942802716@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zj@spiderltd.com。
新媒体服务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