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通过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加强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为未来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安徽省的经验表明,创新驱动、政策支持、产业生态构建、应用场景拓展和人才培养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未来产业;安徽省;科技创新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以前瞻布局、创新策源、应用牵引、分类推进、开放协作为原则,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致力于构建创新引领、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重要支撑。在体制改革创新方面安徽打造“科大硅谷”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建设全球首家科技商学院。在金融资本赋能方面,打造3000亿元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基本形成“1+16”政策体系。在量子科技领域,安徽省已初步形成涵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底,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105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继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后,再一次打破超导体系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低空经济领域,合肥已集聚企业超百家,一系列零部件、通信技术等航空器上下游企业扎根落户。空天信息领域,高效运行深空探测实验室,“合肥高新一号”等多颗航天器成功入轨。通用智能领域,安徽省在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
二、主要做法与成绩
近年来,安徽省围绕未来产业发展,通过构建创新体系:强化政策支持、优化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及注重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举措,推动了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在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涵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完整链条: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集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未来产业企业。
(一)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
安徽省以场景牵引发展,打造试验区并形成标杆应用;建立容错机制,探索包容监管模式。
一是场景牵引。省市协同、部门联动开发开放一批综合性和行业类融合应用场景,打造未来场景试验区,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场景共建、成本共担、收益共享。依托未来场景试验区,重点发展首发经济,开展首发、首秀、首展、首店,释放首发集聚效应。在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形成讯飞晓医、AI心理伙伴等标杆应用。二是容错机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容错免责审计办法,探索“观察期”“包容期”等包容审慎监管,在符合条件的领域试点“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
(二)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安徽省通过支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塑平台体系、构建培育体系,不断强化未来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重塑平台体系。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行,获批建设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挂牌运行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谋划推进首个由中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工程。二是构建培育体系。构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实施规上重点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无研发机构“两清零”行动,打通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绿色通道,
(三)人才引育与生态优化
安徽省聚焦人才引育与生态优化助力未来产业发展,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推进产教融合,依托平台开展校企合作;举办行业大会,推动开放合作与区域协同。
一是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兴皖”工程,柔性引进院士团队92人次,谋划设立未来学院,职业院校现代产业学院实现16市全覆盖。二是产教融合。着力将安徽高等研究院打造成为“四链一体”、产学研融合发展的统筹平台、枢纽平台、协调平台、功能平台。2024年,依托安徽高等研究院实施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207项,参与高校39所、企业71家,聘用高校、企业导师352人,招录硕、博士735名,并投入专项研发经费。三是开放合作。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全球1024开发者节,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中国声谷与科大硅谷协同发展。
(四)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
安徽省积极推进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合肥聚焦原始创新,皖北推动产业赋能改造,芜湖聚力产业集聚衍生,各地尽显发展特色。
一是合肥引领。打造“原始创新型”未来产业,量子信息、聚变能源等领域全球领先。二是皖北转型。推动“赋能改造型”产业,皖北煤电引入AI视觉大模型提升煤矿安全,淮北依托铝制品集群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是芜湖集聚。以埃夫特等企业为核心发展工业机器人等“集聚衍生型”产业,奇瑞汽车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助力安徽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三、调研启示
安徽省近年来在谋划、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对全国其他地区有一定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化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财政支持。通过财政支持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如安徽省对纳入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筹建名单的,结合筹建任务完成情况,给予所在市最高1000万元奖补资金。二是税收优惠。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减轻未来产业相关企业的负担,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金融支持。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的新模式,推动金融资源向未来产业汇聚。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产业投资、优化国有创业投资基金考核机制等措施,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支持。四是土地保障。在土地利用方面给予未来产业优先保障,为未来产业项目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持。
(二)构建产业生态,促进各类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
一是产业链协同。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如安徽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效应。二是产学研用融合。通过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三是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一批产业集群,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参考安徽省做法,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四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人才招聘等一站式服务,助力未来产业健康发展。
(三)拓展应用场景,加速产业化的进程
一是场景实验室建设。引导企业建设商业性质的未来场景实验室,为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试验验证的机会加速了技术的成熟和产品的完善。二是场景试验区打造。借鉴安徽省经验,打造未来场景试验区,为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实际应用的环境,促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三是场景供需对接。积极组织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供需对接活动,促进未来产业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商业化应用。通过推广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加速未来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四)注重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是人才引进。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通过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和项目,汇集全球创新资源,打造“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创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二是人才培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如合肥工业大学与蔚来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科技合作平台“合工大一蔚来创新研究院”等。三是人才激励与服务。出台一系列人才激励政策,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加强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合肥高新区,政府为人才提供了人才公寓,租金远低于市场价格,且公寓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临近学校、医院与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