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税舆情

产业百科 (3638) 发布于:2025-03-31 更新于:2025-03-31
项目申报

涉税舆情指与税务工作、税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相关的,主要通过媒体和社会公众口头传播的公众对税收事件、涉税问题、税务部门及人员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敏感度高、负面性强、影响面广的特点。

特点

网络舆情影响力广泛

一旦发生,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且很多涉税舆论帖子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发到论坛,给舆情监管带来困难。

负面舆情破坏力大

影响公正执法:舆情形成后会对执法部门产生影响,甚至左右执法行为,降低执法部门社会公信度。

传播谣言:简单事情经传播可能变样成谣言,影响社会稳定。

社会热点与税收热点相互交织

财政税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重要,社会各界对财税改革等税收问题关注度高,一些税收热点易上升为社会热点,随着税收改革推进,涉税舆情发生频率将上升。税务部门处于社会利益和矛盾焦点,处理热点问题不当易引发舆情及舆情事件。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

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公共媒体与自媒体、新闻媒体与社交平台深度融合,涉税舆情网络表现扩散快、范围广、影响大,但网络管理不规范,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足,给税务部门应对带来困难。

涉税舆情与信访应急等相互交织和转化

涉税舆情突发性强,与应急事件管理紧密联系,信访问题处理不好易引发涉税舆情,涉税舆情处理不当也易引发信访等问题,且各项工作相互交织、影响、转化,表现和原因复杂。

诱发涉税舆情的根源

外部根源

税收征收:税务人员工作未做到公平、公正,程序错误、用语不文雅严谨,搞税收摊派、提前预缴等易引发舆情。

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税务机关对未按规申报缴纳税款的纳税人采取措施时,扣押、查封纳税人财产易激发纳税人情绪,诱发冲突或严重后果。

纳税服务:税务人员服务不周到、语言不文明、态度傲慢、办事推诿、故意刁难等。

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未严格执行到位,变相操作或自行制订政策,造成地区政策执行不平衡,损害纳税人权益。

行风建设:税务机关及人员存在收人情税、关系税,以权谋私,索拿卡要报,乱收费、乱罚款,打击报复,公款消费,公车私用,铺张讲排场等问题。

内部根源

思想认识不高:基层税务机关及人员对涉税舆情影响力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危机意识,对苗头性问题缺乏敏锐性和警惕性。

防控机制不全:事前监控预警不足,未安排专人监控,舆情收集、整理、分析、判断工作滞后缺失,未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和建立应对处置预案,应对时被动。

应对能力不强:表现为心慌、底气不足,仓促应对,采取围堵压制措施,应付了事,错过最佳处理时机,与媒体打交道缺乏技巧,引发更多质疑和不满。

涉税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亟待进一步提升

部分基层税务部门和人员对涉税舆情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其发生发展特点规律认识不清,对网络信息时代新动向把握不准,导致关注度不高,主动预防不够,应对处理不及时、不科学。

制度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涉税舆情信息分析反馈机制不完善,基层税务部门对规律缺乏研究,分析意识和能力不强,应对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应对处理机制虽已建立但不尽完善,群防群控局面未形成,不适应税收形势发展要求。

应对处置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除牵头管理单位和人员外,基层不少单位和干部存在舆情管理知识短板,惧怕舆情,不能理性看待和正确处理,处置随意或不及时,导致工作被动。

应对策略

切实提高对涉税舆情的认识

把涉税舆情看成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需求和对税务机关的有效监督鞭策,要有危机意识,理性看待、正确面对、认真处置。

建立健全应对涉税舆情的管理机制

建立涉税舆情的监控预警机制:建立分级预警、上下联动的监控预警机制,安排专人实时监控各类媒体,搜集针对本单位的涉税舆情,分析判断焦点和热点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和防范决策参考,结合本地实际分等级预警,建立舆情报送制度,发布舆情动态。

制订涉税舆情处置预案:制定完善的预案,确保在舆情发生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应对处理。

长短结合,重视建立长效机制

立足当前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着眼长远健全完善管理制度机制,形成防控体系,建立健全舆情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应对处置、应急管理、信息收集分析等制度,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强化三种意识防舆情于未然

正确认识涉税舆情,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大局意识,成立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工作格局。

相关推荐 全部(0) 资讯(0) 政策(0) 活动(0)

温馨提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邮箱:2942802716@qq.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hzj@spiderltd.com。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