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与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署航空能源系统战略合作协议,国产航空电池随整机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证。这意味着,中国目前唯一可商用的电动轻型运动类飞机——锐翔RX1E-A以及水上起降版本RX1E-S,正式进入量产交付的新阶段。
国产电池上机:飞机也能“快充”
“飞机也用电池?能飞多久?安不安全?”在采访中,这是市民最常问的问题。
在零重力飞机工业的展厅里,记者看到一块由正力新能研发的航空电池。它和一个壁挂空调差不多大,却是整架飞机的“心脏”。研发人员介绍,这块电池的能量密度相当高,“同样重量,它能多装一倍的电量”,让飞机可以飞得更远。
充电速度也令人意外。15分钟就能充到八成电量,相当于在便利店买杯咖啡、刷一会儿手机的时间,飞机就能“满电复活”。
至于安全性,研发团队把它比作一栋大楼的电路系统——不是单一总闸,而是分区管理。即便某一条线路出故障,其他区域依旧能照常供电。这样的“备份”确保飞机在空中保持稳定,不会因为局部问题而全机停摆。
据介绍,这款电池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通过AS9100D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适航认证的产品。它的诞生,让电动飞机真正具备了商业化飞行的条件。
从实验机到交付元年:合肥制造的背后
锐翔RX1E系列飞机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飞机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凤田带领团队,从机体到电控系统逐一攻关,核心部件实现了完全国产化,打破了国外长期在这一领域的技术壁垒。
这架飞机的性能,用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一次充满电,能从合肥飞到南京再飞回来;巡航时的速度大约和高速公路上的小车差不多;而电池的更换,就像在加油站里迅速换一罐煤气罐一样方便。
“以前培训用燃油飞机,油费高、噪音大,维护成本也大。电动飞机安静、环保、成本低。”一位飞行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在采访中说。
在零重力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组装新机。一台台白色机体在流水线上逐渐成形,车间的墙上挂着一张订单表,上面显示,目前确定订单已超过百架,意向订单超过千架。2025年被业内称为“交付元年”,意味着这款国产电动飞机真正走向规模化。
三方协同:合肥探索的“中国式解法”
飞机要飞起来,不仅能造出来,还必须符合严格的适航标准。这次合作,零重力飞机工业、正力新能和辽宁通航研究院组成了一个“铁三角”。
零重力负责整机制造与商业化运营,正力新能在电池技术上提供核心支持,辽宁通航研究院则承担航空设计与适航研究的重要任务。
这种协同模式,既保证了产品的技术可靠性,也推动了产业链的整合。业内人士评价,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解法”:科研、制造、适航、应用同步推进,让成果更快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零重力飞机工业联合创始人石红表示,他们希望以合肥为起点,逐步形成新能源航空完整生态链,从研发到制造再到运营,环环相扣。“我们不只是做一款飞机,而是要在这座城市,建立起一个能够支撑未来低空经济的产业基础。”
低空经济的想象空间:从文旅到交通
电动飞机的价值,不仅在于“飞得起来”,更在于它可能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零重力规划,在合肥率先建设一批低空飞行营地。未来,市民可能像去露营一样,在巢湖边或大蜀山脚下体验飞行,从空中俯瞰湖水与城市。这种体验,不再只是航空展上的“展示项目”,而是可以纳入周末行程的城市玩法。
同时,公司正在推进更多机型。锐翔RX1E-A和RX1E-S主打培训和体验飞行;另一款被称为“鹊飞”的多旋翼电动飞行器,定位文旅观光,计划在2026年取证;更具挑战的倾转旋翼机ZG-T6,则面向未来城市和城际出行,目前已完成关键试飞。
石红说:“先让大家能飞一飞,玩一玩;再逐步走向低空出行,让飞机真正成为交通工具。”
在飞行营地和通航机场的跑道上,电动飞机已经成为常见的身影;在工厂车间,批量化生产也在有序推进。正如石红所说,电动航空的发展从来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不断迭代、逐渐成熟的过程。随着交付提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一种新的出行方式正在合肥生长,并将以更可感知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
转载于: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