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在合肥启动

安徽省资讯 (277) 发布于:2025-07-10 16:09:36 更新于:2025-07-10 16:09:36 来自:合肥在线
项目申报

7月9日,在“2025空天信息大会”现场,一场专属于青年的“思想碰撞”正在上演。

沙龙名为“航天青年说”,参与者为航天青年科技人才与航天青年企业家。他们以第一视角讲述“看天”与“做事”的故事,也分享在实验室和市场之间游走的真实挑战。

“航天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在合肥启动

而就在这场沙龙之后,一项科研人才的“航天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现场发布,明确提出要以机制创新打造新一代“星辰逐梦人”。

与此同时,合肥以东道主身份同步举行商业航天产业投资环境推介活动,释放城市发展的信号:“下一步空天产业的增长曲线,会在合肥。”

一场青年对话

理想主义的表达,也是务实主义的落点

“以前觉得航天离生活很远,现在觉得它就在身边,甚至可以是我创业的一部分。”

“我们正在尝试把高分卫星下来的图像,应用到水稻病虫害识别上。”

“如果低轨卫星组网成功,那么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拥有稳定网络。”

……

在“航天青年说”现场,这样的发言频频响起,技术细节中透着理想主义,而语气却极为务实。

“青年不是看客,而是空天产业生态链中的实质参与者。”星图测控副总裁、中国宇航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主席梁志锋说,“不是为了理想而浪漫,而是因为落地变得可行,理想才开始生根。”

活动没有设定“主讲嘉宾”,也没有繁复的幻灯片,青年科学家、初创企业创始人、在读博士围坐一圈,以“在路上”的姿态,谈梦想、谈现实、谈团队、谈资源,谈“如何从实验室走到应用场景”。

“不刻意拔高,也不自我感动,就是说点我们在做的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天巡学者”特聘研究员龚柏春说。

技术术语之外,是青年们对行业变化的敏感回应。

“以前航天只有大项目、大单位能做,现在创业公司、小团队也能‘有份’。”某位参与低轨通信项目的90后创始人表示,市场端的开放加速了“青年进场”。

这种“去神秘化”的表达背后,是行业生态结构的调整,也是年轻一代科学人才价值观的重建。

沙龙持续近两个小时,现场几度掌声不断。产业、学术与城市氛围在这一刻“同频共振”——青年不是航天产业的看客,而是正在书写一段段“可视未来”的主角。

一项计划发布

不仅要引才,更要让青年有“事”可做

当天,沙龙现场还迎来一项重磅发布——“航天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正式启动。

由星图测控发起联合中国宇航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等13家单位联合推动,围绕商业航天、新型遥感、卫星通信、空天数据等重点方向,通过“项目制+导师制+产业链接”的方式,打造一个面向青年科技人才的多维支持体系。

其亮点不在于“支持金额”,而在于“机制”。

“我们不搞‘一锤子买卖’式资助,也不做纯学术评比,而是以实际产业痛点为导向,把真正‘想做事’的青年拉出来,用资源、平台和企业,陪他们走完项目链条。”相关负责人介绍。

首批支持将落地10个重点方向,包括星载算法优化、遥感数据压缩、低轨通信场景化应用、光学载荷智能化管控等。

“我们不仅要引才,更要让青年有‘事’可做,有舞台、有方向。”主办方代表在发布环节表示,首期计划将支持10个项目落地孵化,项目负责人将获得产业导师配对、企业对接、基金导入等多维支持。

从选拔标准到落地路径,从资源共享到成果转化,这项计划不只是为当下打造“靶心”,更是在为未来构建“飞轮”。

显然,它要解决的,不是“给钱”,而是让青年科技人才看得见远方、摸得着土壤。

计划将遴选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青年,设立项目孵化平台,并视项目进展进行企业对接或中试平台支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项计划的一部分试验田将直接设在合肥。

在一个产业快速形成集聚效应的窗口期,让青年“看得见希望、摸得着资源、对得上产业”,恰恰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成长型承诺”。

一座城市的“主动进场”

用未来产业向青年递出邀请函

当天,合肥同步举行了商业航天产业投资环境推介活动,向与会嘉宾系统介绍了本地在政策支持、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等方面的情况。

在这场推介会上,一个核心逻辑被多次强调:合肥不仅欢迎企业,也欢迎青年创新者;不仅看中“项目”,更关注“生态”。

当前,空天信息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近年来围绕卫星通信、遥感数据、智能终端、北斗应用等方向持续加码,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场景落地能力。

此次推介中,一些与空天信息紧密相关的园区场景资源、投融资工具也对外披露,进一步强化对初创团队的支持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链之外,合肥的“青年友好型城市”形象也在逐步显现。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科研人才落户机制,到科创赛事支持、科技社区打造,合肥正尝试将城市资源与科技人才深度绑定,把这座城市真正变成科研青年的“项目孵化器”和“城市合伙人”。

“我们不是为了拉项目,而是希望与新一代产业参与者一起成长。”活动负责人在发言中说。

从高空回到地面

一座城市的新叙事与青年共振

“我们不是在仰望星空,而是在重新定义人类与星空的关系。”

这句话,来自一位参与“航天青年说”的博士生。在他眼中,空天信息已经不再是抽象的科学词汇,而是可以转化为现实产品、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系统”。

事实上,“空天技术生活化”正在成为趋势:手机导航依靠的是北斗,精准农业依赖遥感图像,智慧城市需要空天数据支持,而灾害监测、地质普查、交通调度等更是空天信息的直接用户。

这也正是合肥最具辨识度的优势之一:它不以光鲜城市景观为标签,而以科研密度、产业逻辑与青年活力,打开一扇面向未来的“低轨之门”。

从一场沙龙,到一项计划,再到一场推介会,“2025空天信息大会”不仅勾勒了一个产业的“纵深脉络”,也提供了一份城市与青年的“双向选择”样本。

未来并不遥远——它藏在一群青年人的眼神里,藏在一张城市规划图里,也藏在这座城市鼓励青年开口、动手、留下来的诚意里。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