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砥砺奋进,五载春华秋实。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五年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破解发展难题为导向,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改革成果,探索形成了236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7项为全国首创,1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近日,安徽自贸试验区再度评选出“十佳”创新案例,涵盖贸易便利化、科创金融、智慧监管、区域协同等领域,以改革“深刺激”激发开放“强动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此次安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十佳”制度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历时一个多月,经过案例征集、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的严格筛选,最终脱颖而出的“十佳”制度创新案例,不仅深具安徽地方特色,而且社会关注度高、市场获得感强,并展现出显著的示范效应。
破壁垒通堵点贸易投资便利化迈上新台阶
面对跨境贸易中的“老大难”问题,安徽自贸试验区以数据共享、流程再造为抓手,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
外汇支付“一次授权、全程无忧”。“过去核验要跑银行、备发票,现在一次授权就能自动办理,效率翻天覆地!”一名企业财务负责人感慨。企业无需反复提交纸质增值税发票,由部门间数据流转完成核验,平均节省2—3个工作日。自贸片区首创外汇支付真实性核验数据共享机制,打破外汇管理、税务、银行间的数据壁垒。参加资本项目外汇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应用场景的企业由原来的6家大幅增长到24家,截至目前实现了3541.33万美元外汇的便捷支付,相关便利性举措获得企业的高度赞赏。
外汇支付真实性核验数据共享新机制,实施后,银行可通过平台一键查验,省去了企业事后整理、复印、提供增值税发票的流程,大大压缩了银行在外汇收入支付真实性核验的时长,实现付汇工作高效即时办理,有效为纳税人减负,显著提升营商环境。
长三角空港货运“一车直达”。为解决空运进口货物跨省通关手续繁、中转流程长、运输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合肥片区联合上海、苏州推出长三角空港货运直通“一站申报、一车直达、一体协同”模式,将申报环节前移,货物落地后直送安徽企业,无需经上海货代中转。该模式,有效提升长三角通关、物流、贸易的一体化、便利化水平,减少中转环节,节省企业物流成本,提高跨省物流运输效率。
通过快速通关模式,企业物流时效提升6小时以上。企业空运进口物流综合费用平均下降约30%,极大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三地跨省供应链效率显著提升,一条覆盖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的1088个目的地的供应链网络加速成型。
综保区货物“区内直转”。马鞍山综保区与海关联动创新非保税货物“区内直转”模式,通过“电子验放”替代“物理过卡”,货物在仓库内即可完成状态转换。解决了区内企业非保税转保税过程中“重复绕卡口、二次装卸难、退税时效低、退换货不便”等堵点。
该模式解决了区内企业出口货物退税难、慢等问题,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缓解成本压力,每条重箱能节省物流成本约200元,综保区内物流企业每年可节省物流成本约200余万元;实现货物“一次装运、一次申报、一次过卡”,每车次通关时效由原1小时压缩至20分钟内;同时升级海关辅助系统业务模块,实现保税货物出区前置监管、实时监管、智慧监管,让“数据跑路替代货物运输”。
促创新优生态科创金融融合开创新格局
围绕科技企业“融资难、风险高”痛点,安徽以投行思维重塑金融服务,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生态。
“共同成长计划”破解科创融资困局。合肥片区为破解初创期科技企业融资难和科技信贷风险收益不匹配问题,依托安徽自贸试验区和合肥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在全国首创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推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银企合作模式,企业可获得长期限、高额度、低成本的信贷支持,银行通过“远期共赢利率”分享成长红利。
截至2025年9月末,依托自贸试验区和科创金改试验区,“共同成长计划”科创金融服务模式已吸引107家金融机构加入,为超1.5万户科创企业发放贷款2100亿元。形成“增加贷款期限、额度、利率弹性、企业价值和收益共享”的“五个增加”效应,有效提升科技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
“双自联动”激活成果转化引擎。合肥片区创新构建“双自联动”机制,通过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叠加效应,在全国首创“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创新生态”三维联动发展体系,通过“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转化效率提升近10倍;创新型研发机构技术经理人股权激励模式,让技术发明人、新型研发机构及技术经理人三方共赢。
目前,合肥片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超4万项,孵化科创企业1500余家,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集聚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8家,独角兽企业8家。累计培养技术经理人近3700名,其中2500多人落户合肥,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吸引大众全球研发中心、蔚来中国总部等重磅项目落户。
“创新飞地”汇聚长三角资源。为推动长三角区域优势创新资源向内陆汇聚,芜湖片区在上海松江区购地自建安徽省首个“创新飞地”,吸引高端人才团队入驻孵化,促进创新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实现“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芜湖”。同时,利用“创新飞地”打造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孵化及融入长三角承载平台和展示窗口,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工作。
近3年,利用科创飞地平台,联系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长三角高校院所,收集并发布科研成果2000余项;奇瑞氢能源研发中心、溜溜梅食品实验室等20家企业入驻“创新飞地”,促成产学研合作超百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过亿元。
强监管提效能治理现代化实现新突破
以智慧化、协同化推动政府监管与服务升级,安徽自贸试验区已成为治理创新的“试验田”。
人工智能赋能招标投标。合肥片区探索“人工智能+招标投标”全流程综合监管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模型创新AI评审,实现AI“类人”评审等场景应用;实时预警记录和分析评委评标行为,推动招标流程透明化、规范化和智能化。
合肥片区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大模型”,AI“类人”评审将3.5小时工作压缩至15分钟,效率提升14倍。截至2025年7月,已有超1992个项目应用于“评委打分监测系统”,系统通过评审过程对打分数据监测,有效地防范了投标人与评委串通投标行为的发生。
“江城通”打通多式联运堵点。芜湖片区创新推出“‘江城通’监管服务新模式”,通过“江城通”通关一体化平台整合水空公铁数据,作为线上枢纽,应用集成北斗定位的“智慧关锁”实现货物在途监管。采用实时语音和视频通讯功能,各个监管中心和卡口之间可实现即时沟通并进行快速协同和决策。
在该模式下,跨境电商9610单次通关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30分钟内。2025年单日通关峰值达27万单,业务量较去年全年激增1300%。普货车替代监管车降低运输成本20%。企业综合物流成本下降18%。2025年上半年芜湖跨境电商9610出口510万单,交易额3.8亿元,同比增157倍,有力推动GDP增长及省域副中心建设,“空港联动”效应凸显。
排污许可证变更“分期简办”助力绿色发展。为响应企业关于简化排污许可证变更的实际需求,助推项目建设提质增效,蚌埠片区首创《排污许可证变更单》,以施工期“豁免”、调试和运行期核发“变更单”等形式代替“许可证申请”,重构排污许可证变更审批流程,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蚌埠片区对施工期内发生排污许可证基本信息变更的企业,一律免于办理变更手续,在后续排污许可证变更或重新申领时一并办理。施工期“豁免办理”、调试期“一次办理”、运行期“不申即办”,申请材料压减80%,排污单位基本信息发生变更的由10个工作日降至1日办理,审批时间平均压缩75%,最大程度简化排污许可证办理手续,减少变更的工作量,进一步提高了排污许可审批办理便利度,为企业单次节约成本约2000元,增强了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十佳”案例,既是改革深化的缩影,也是未来开放的宣言。站在新起点上,安徽将继续以制度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更高水平开放赋能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转载于:中安在线
上一篇